经过三年多的匠心雕琢,《布达拉宫》纪录片震撼问世,首次全方位、多角度揭开了布达拉宫这座璀璨人类文化明珠的神秘面纱。
该片深度挖掘,从历史渊源到建筑奇观,从珍贵文物到艺术瑰宝,从人文民俗的绚烂多彩到自然环保的和谐共生,再到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共生,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了这一世界级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
在整体画面的呈现上,该片给观众带来了肉眼可见的壮丽与震撼,透过缓慢推进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西藏人民的壮美生命力,感动于那些发生在普通西藏人民身上的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故事。
摄影师/行摄十一
制作佛像的手艺人父子——夏勒尼玛和达瓦扎巴在新年前夕来到布达拉宫参访学习。一路上他们从法王洞参观到了帕巴拉康,途径雕梁画栋满是佛像的大小殿堂、看见了各种美轮美奂的匠人之作、无数宝贵珍奇的文物典藏…..
走到帕巴拉康殿前的牌匾下被问起钦乐工坊以后的发展计划时,父亲夏勒尼玛说道:人生无常,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但是我们也在继续传承。
人活几十年,佛像几千年。即使知道一代人有限的生命和佛像漫长的历史相较而言十分短暂。
但是仍然有像夏勒尼玛父子这样的匠人,愿意将面对无限时空时的感悟化作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倾注在手中之物上,成就让人赞叹不已的艺术瑰宝。
随着镜头的推进,我们看到了发生在21岁的藏族青年罗布和她的姐姐卓嘎身上的故事。初入场时罗布的奶奶替他整理着帽子,为参加“开耕节”做准备,并叮嘱他:土地要像人一样,要用心耕耘。
那时候罗布可能并不太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看上去没心没肺,整个人沉浸在盛装打扮的喜悦中。
转眼就到了藏历三月,春耕时姐姐卓嘎会在罗布劳作时给他送饭,那时的罗布乐呵呵地脸上全是明媚的笑容。
藏历八月是青稞成熟的时节,收割时,罗布已经成为了家中的顶梁柱。
不过短短半年时间,他已经能既照顾庄稼又照顾姐姐了,这个时候的罗布青涩的脸庞上有了更多复杂的情绪,为姐姐洗头时才发现她已经长了好多白发。
这一刻罗布终于意识到作为家族唯一男丁的自己身上所需要扛起的责任。土地养育着生活的同时也传递着无限的智慧,他会教会一个男孩长大。
布达拉宫的古籍抄写员丹巴热杰15岁时就随父亲多吉群培进入布达拉宫抄写古籍。父亲现已退休尼木老家,抄了一辈子古籍的他,双目完全失明。这年入冬时丹巴热杰回到老家,给父亲带回了一个礼物——布达拉宫的模型。
父亲一边抚摸着模型,一边回忆起自己在布达拉宫当古籍抄写员的时光:“我在布达拉宫工作多年,一辈子在做修补工作,一生都很开心。”
说着他把布达拉宫的模型小心翼翼地举过头顶,显得那般虔诚而庄重。
千千万万,世世代代的他们用匠心魂铸文明,将情感编织成永恒。他们传承的不仅仅是匠人精神,更是凝结在布达拉宫这片土地上的热情淳朴、善良勤劳、聪明智慧。
镜头里华丽的壁画、庄严的佛像、甜蜜的墙壁、雄伟的宫堡讲述着岁月故事的同时,再通过一个个人物故事,将点滴的智慧、细腻的情感汇聚成文明的溪流,淌入时间的长河之中。
《布达拉宫》总编审王铁志曾表示:“影片的一大特点在于宏大叙事与人物故事的结合,通过人物故事反映历史,反映布达拉宫的维护情况,以及传统技艺的传承。在表现西藏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也体现了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和一体性。”
如果你要描绘布达拉宫就不要仅仅写布达拉宫,你要去写那灿烂的文物、那漫长的历史、那人生的智慧、那专注的匠人、那世代的传承、那坚守多年最终成就的永恒……
▌编辑:刘影
▌校对:谭其露
▌审核: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