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城 千年江孜
120年前,入侵西藏的英军突破康马狭长的峡谷后,直逼江孜。沿着亚东-康马-江孜这条路线,我们从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回到地球之巅,在山河远阔、斗转星移中共情120年前藏族同胞们那段抗击外来入侵的历史。
江孜县城
9月下旬,西藏已进入初秋,天蓝如洗,白云耀眼,雪峰皑皑,碧湖如镜,青稞麦黄,空气纯净。我们在这片天地中感受着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将世外桃源般的怡人之景永驻心间,就这样,我们来到了江孜。
秋色江孜
几乎所有到西藏的游客,都会路过江孜,或留住一晚,或品尝一顿午餐,因为这是传统的拉萨-日喀则-珠峰大本营-江孜-羊卓雍措-拉萨环线上的一座名城,也是近年兴起的穿越新219国道旅途中的一站。这样一座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如果只是路过而不驻足,不知会错过多少人文古迹、秀美风光。
江孜宗山和城堡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轰然崩塌,此后,“吐蕃”变成了一个地理名词,不再是王朝。藏历火兔年(公元967年),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之孙贝考赞曾在此地一座山顶修建宫堡式建筑,统治年楚河流域,后江孜法王热丹贡桑帕之父朗钦贡嘎帕在其宫殿旧址上修“杰卡尔孜”城堡,“杰卡尔孜”藏语意为“胜利顶峰,法王府顶”,简称“江孜”,这便是江孜名字的由来。14世纪初,山和城堡被当地宗政府所用,称为“江孜宗山”“江孜宗堡”。
江孜平原宽阔的年楚河河谷
落日下的江孜农田
年楚河江孜段与大片农田
崇巴雍曲从群山峡谷中一路流到江孜与涅如藏布相会成年楚河,在江孜冲积出一片富饶宽阔的江孜平原。印度洋暖湿气流从亚东沟、康马峡谷进入,一直延伸到江孜这片宽阔的年楚河中下游谷地,丰沛的水资源和暖湿气流,使年楚河谷两岸的江孜自古就是土地富庶之地,西藏有名的“米粮仓”。从康马县南尼乡的乃宁寺出发,很快便进入年楚河谷地,丰饶富庶的江孜在眼前徐徐展现。
与西藏大部分地区不同,年楚河畔的江孜,农牧相融,蓝天白云之下宽广的河谷中,大片农田阡陌纵横,田野里堆满青稞草垛,和树林中掩映的藏式村落,构成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春天可见农民开耕;夏季充沛的雨水带来勃勃生机,油菜花开,青稞待收;秋季整个江孜古城都笼罩在金黄色的树林之中;冬天,皑皑白雪覆于周围群山之上,藏族同胞们燃起牛粪,享受着惬意的冬闲。
江孜古城和白居寺
江孜古城街景
站在宗山上面,可以看到整个县城的全貌。江孜是座千年历史的古城,规模不大,以江孜宗山和抗英广场为界,古城占据了县城的西北面,而新城则在东南面,宗山宗堡便是江孜县城的中心。作为自古以来商旅往来的重要通衢、地位仅次于拉萨日喀则的第三重镇,现存的江孜古城也有600年历史了。
徜徉在历经600载年轮碾压的古城老街上,钻进古城小巷,抚摸历史的痕迹,倾听历史的声音。一条条规整的石板路两旁是一排排古旧的藏族传统民居,这种保留至今的藏式房屋俗称“碉房”,多为三层,底层辟为店铺或杂用,二层作居室,三层设佛堂和晒台。因藏干燥的气候,屋皆平顶,土石垒墙,显得沉稳厚重,可防风避寒、冬暖夏凉。
而外墙涂抹白色,屋檐、窗户则饰以红色和黑色,或用藏铜装饰以吉祥花纹。灰白整齐的房子过渡到黄绿相间的农田,再到灰色的远山和湛蓝的天际,在金色阳光的沐浴下,肤色黝黑的古城居民个个一片阳光的脸庞,平心静气过着安然自足的日子,生生不息,一派原汁原味的高原风情。
白居寺、“十万佛塔”、寺塔浑然天成、相得益彰
白居寺与十万佛塔
站在宗山上面,可以看到白居寺,这里是西藏最为著名的“十万佛塔”。白居寺藏语简称“班廓德庆”,是“吉祥轮大乐寺”之意,位于宗山不远处的江孜县城西端,是西藏众多寺院中比较独特、具有代表性的寺院之一,也是江孜最特别的宗教人文景观。白居寺独特之处在于寺中萨迦、格鲁、夏鲁、布敦等教派共存,藏传佛教四大教派聚于一寺是绝无仅有的。
寺中的塑像、壁画、雕刻数量不仅多,而且极其精美,被称为中国唯一一座集建筑、绘画和雕塑艺术于一身的宗教艺术博物馆。白居寺另一个特点是寺中有塔,塔中有寺,浑然天成,相得益彰,是一座极为罕见的塔寺融合的典型藏传佛教寺院。寺中的“万佛塔”在西藏久负盛名,由近百间佛堂依次重叠建起共九层的白居塔,是中国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珍品,西藏保存最完好最雄伟华美的建筑之一。
白居塔整个塔身曲折回旋,一层一层盘旋向上,里面供奉的佛像形态逼真,面目传神,造型之优美,制作之精细,让人拍手叫绝,犹如进入了一座绮丽多姿的艺术殿堂。塔内佛堂、佛龛以及壁画上的佛像总计有十万个,因而得名“十万佛塔”。据说,白居寺是在西藏各教派分庭抗礼且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修建的,由江孜法王热丹贡桑帕和一世班禅克珠杰共同修建,修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历时十年才建成。
海拔7191米的乃钦康桑雪山
卡若拉冰川雪山融水流入江孜
站在宗山上面,可以看到通往三个方向的349国道、562国道。从地理单元上看,江孜坐拥地处交通要道的三岔路口,西经白朗到日喀则,东由浪卡子至拉萨,南过康马而达亚东。西藏著名神山之一乃钦康桑雪山,就位于向东的349国道江孜县与浪卡子县交界处。乃钦康桑海拔7191米,常年白云缭绕,山体顶部尖锥突兀,经长年累月飘雪积压,形成了厚达数十米的冰层,冰层在本身重力的影响下,缓慢移动发育成了多条冰川,如巨型银龙挂在山壁上,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其中一条著名的冰川便是卡若拉冰川,这是中国离公路最近的一条冰川,它的融水也是年楚河的其中源头之一,冰雪融化后一道道溪流从山上奔涌而下,到山脚汇聚成奔腾的小河流向远方汇聚成年楚河,哺育着沿途的十几万藏族同胞。
电影《红河谷》中有一段雪崩的场景,拍摄的外景地就在乃钦康桑下的卡若拉冰川,当年为了追求拍摄画面的真实性,摄制组用炸药将冰川炸出了一个三角形的缺口来制造真实的雪崩,现在已经无法恢复,成为冰川上一道特别刺眼的伤疤。2010年,青岛市第六批援藏干部王清源随援藏组进藏,途经卡若拉冰川来到日喀则,与日喀则市著名文艺工作者拉巴旺堆共同创作了歌曲《日喀则我为你牵挂》,其中一句歌词便是“海拔三千八,这里是我的家,美丽的日喀则,我为你牵挂。你在世界之巅,你在珠峰脚下,雅鲁藏布江流淌着,你的期盼。卡若拉冰川,挺立着你的坚强,那盛开在雪山,顶上的白云,是你敬献给,世界的哈达。”
不同角度的江孜宗山
站在宗山上面,还可以感受当年抗英烈士们的英雄气概,回味日喀则那份少有的纯洁和高耸入云的雪山群带来的震撼。宗山并不高,只有100多米,但江孜周围地势平坦,在一片葱郁斑斓的色彩当中,突兀拔起一座赭黄色的石山,在石山上又突兀拔起一座白墙红顶的城堡,高大宏伟,居高临下,气势壮丽,显得特别引人注目、鹤立鸡群一般。
江孜宗堡是江孜宗政府所在地,是现今保存完整的旧西藏宗政府建筑遗址,山顶海拔4187米,现有大小房间193间,存古建筑7064平方米。“宗”在旧时代的西藏相当于县,宗堡是县政府所在地。民主改革以前,西藏政教合一,县府既是官府,也是寺院,宗教色彩浓郁,城堡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座宫殿式的寺院。宗堡建筑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有致,炮台、碉堡、城墙、宫殿、会厅、官邸、仓库、马房、大小卧房等,较完整地保存了封建农奴制时期宗政府原貌。
与桑珠孜宗堡相比,由于坐落的山岗较大,江孜宗堡的主建筑与周围建筑依山势由山腰一直建至山顶,分散于山岗之上,且建筑年代早于桑珠孜宗堡。如果在夏天到江孜,远远就能看见宗山古堡飘于成片油菜花田之上;如果在秋天到江孜,那就能看到宗山古堡高耸于金黄的青稞田边,田里成垛的青稞显示着丰收年头的喜悦。
傍晚,拍摄完毕回到县城,宗山古堡巍然耸立,阳光在城堡之上勾勒出刚劲的线条,与斑驳的墙身衬托出古老的美感,将无数江孜人的生活装点得温情而又平静。
江孜宗山抗英遗址上的抗英雕像
宗山古堡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江孜英雄堡”,同时也是江孜宗山抗英遗址。1904年,历时3个月的江孜保卫战,是西藏近代史上抗击外国侵略者规模最大、最为惨烈悲壮的战斗,全体将士以血肉之躯和冷兵器为主的简陋装备,与拥有机枪、大炮的强敌浴血奋战,最后的军民不愿被俘,全部跳崖,壮烈殉国。
江孜也因惨烈的抗英之战而被后人命名为“英雄之城”。江孜宗山英雄纪念碑把荣誉和生命举上湛蓝的天空,让人以血性的先辈引以为傲;依山而建的残破城墙,依旧巍然屹立在蓝天之下的古堡,让人肃然起敬;城堡之上抚摸抗英炮台,凭吊“抗英勇士跳崖处”,守土卫国的啼血精髓,自然而然会渗透进心灵深处。遗址上的抗英炮台、抗英展厅、勇士跳崖处,生动反映了藏族军民不畏强暴、浴血卫国的精神。
1961年宗山抗英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国家级、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敌我力量对比:上为装备简陋的藏军,下为装备精良的英军。图片来源:江孜宗山抗英遗址
英国第二次入侵西藏路线图
1904年4月9日,康马杂昌谷伏击战未能阻止英军北进,第二天英军兵峰就直指江孜。自古至今,江孜都是日喀则政治经济交通中心之一、最繁华的城镇。
江孜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南通尼泊尔、锡金、印度,东控拉萨,向西向北扼日喀则,作为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的一条孔道,是南亚次大陆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商旅往来的交通要道、沟通西藏高原的重要通衢。
如果说亚东是从南亚低海拔地区进入西藏的门户,江孜就是咽喉。江孜宗山则处在江孜古城的中央,宗堡作为一座军民两用的堡垒,任何一个具有战略头脑的人,都会把目光落在这里。站在宗山上,可以环顾东西南北,控制住了宗山,就等于扼住了这一交通孔道的咽喉。
作为连接卫和藏的枢纽,要攻打拉萨,就必须占领江孜。正因为这样,1904年4月-7月,江孜宗山古堡上演了极其悲壮又极其辉煌的一幕。
1904年,英军入侵江孜宗山。图片来源:江孜宗山抗英遗址
4月11日英军进攻江孜,由于驻守江孜的军队大部分调往南面各隘口防守,交战失利后又没有及时收拢,因而与英军相比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江孜守军主动后撤。
4月13日,英军占领江孜,侵略者抢夺近百吨粮食和数吨火药,并对附近的寺院及村镇大肆烧杀抢掠。此后,英军也有了麻烦。由于长期艰难行军,英军补给消耗大半,藏军又坚壁清野,不断游击作战,导致补给线中断。
无奈之下,为了减轻运输压力和做好进犯拉萨的准备工作,英军留下一支拥有五百余支步枪、两挺机枪、两门火炮的骑兵和步兵部队及三个星期的粮食,随同荣赫鹏的指挥部驻扎于江孜年楚河畔的江洛林卡一带,加强巡逻侦察和招降攻势,其余英军主力由麦克唐纳率领撤回亚东,并杀出一条稳定的补给线。
留守侵略军则向江孜宗本(县长)及附近各寺庙、庄园的头人发起招降攻势,但江孜宗本、寺庙、庄园头人无一人应降。
江孜宗山与远处的紫金寺
江孜失守后,西藏地方政府立即动员各地藏族民兵组织和民团,聚集在江孜、日喀则及由江孜经卡若拉、浪卡子到拉萨的大道上。卡若拉前通江孜,后通拉萨,向南可以直插康马切断英军的运输线,藏军还在卡若拉设有一道橫跨山谷五百余米长的拦阻墙,由2000名西藏民军把守,引起了英军注意。英军于4月28日派一个骑兵连进行侦察,被卡若拉守军击退。英军荣赫鹏担心藏军在日喀则、江孜一带募兵,5月2日下令扣留了江孜守备,并决定在藏军尚未完全集中之前发动进攻。由于清朝驻藏大臣有泰对西藏军民的抗英斗争非但不予支持,反而横加指责,执行一条“任其战、任其败”的可耻方针,助长了敌人的侵略气焰。
5月3日,荣赫鹏派驻守江孜的三分之二兵力,包括工兵连、步兵连及部分骑兵在内,携带火炮2门、机枪2挺,向卡若拉进犯。经过三天行军,英军抵达卡若拉藏军前沿阵地附近。侵略军企图先从两翼迂回,控制拦阻墙后面的制高点,再发起攻击。由于绕路过远,且两翼岩石陡峭,攀登困难后又放弃了这一计划。
5月7日上午10时,英军被迫从正面发起进攻,以一个半连沿河床前进,一个连向藏军左侧阵地攻击,半个连向右侧攻击,其余部队随同炮兵行动和守卫营地。西藏民军依托有利地形,顽强抗击,大量杀伤敌人。经四小时激烈战斗,毙敌军官一人、士兵十七人,迫使英军龟缩在山峡中,陷入“绝望之境地”。下午2时,英军再次发起进攻,在优势火力支援下,占领了藏军右翼一段拦阻墙。藏军增援部队五百人立即集结向前机动,准备夺回失去的阵地。但由于英军预备队已从藏军右翼投入了战斗,藏军的机动受阻。
藏军为了改变不利态势,在左翼连续组织了三次阵前突击,均因遭敌机枪火力的拦击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此时,从右翼突入之敌占领了藏军侧后高地,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藏军被迫退守浪卡子。这次战斗,藏军在作战指挥和战术运用上都有了很大进步,改变了单纯防御的战法,注意组织进攻。但由于装备落后,加之训练不够、射击不准,尽管在兵力上占有优势,战士亦不乏勇敢精神,终未能阻止英军的进攻。
紫金寺战斗发生地
从4月中下旬到5月上旬,江孜城的英军,只有荣赫鹏率领的这500多人,派出大部兵力进攻卡若拉后,江孜驻地仅剩少部兵力。5月3日晚,在夜色的掩护下,1000余藏军袭击了江洛林卡荣赫鹏营地,几乎全歼敌人。荣赫鹏在极度恐慌中带领40名士兵仓惶南逃至康马村,遭到袭击,几乎被杀死。在卡若拉战斗激烈进行之际,英军得知江孜驻地被袭,于是在占领卡若拉后,急忙撤军回救。
5月7日,英军布兰德部从卡若拉返回增援,暂时稳住了阵脚。5月26日,英军另一部分增援部队从亚东赶到江孜后,重占帕拉村,藏军拼死抵抗,打死了英军加斯汀大尉,最终藏军因伤亡过多而退出帕拉村后又重新包围英军,英军无奈再次南撤求援,沿途遭江孜僧俗居民共同抵抗。据英国侵略军官华达尔的记载:“我们突然被西藏人奇怪的战斗喊声所惊醒,几百个西藏人粗暴而尖锐的声音,‘基、呼、呼、呜、呜!基、呼、呼、呜、呜里’,这样的喊叫,就在几码的距离,在我们的矮墙外面,接着就是几百枝短枪的爆裂声,子弹从四面八方呼呼飞来,他们的枪炮喷出长条的火舌。”
江孜宗山抗英遗址里的抗英场景雕塑
5月底,英军主力再次从亚东返回江孜,准备全面进攻。而藏军倾其全部,调集各地武装达16000余名藏军和民兵,全部赶赴江孜、日喀则及拉萨一线。江孜军民群情激愤,全民出动和藏军一起,夜以继日地修筑工事,地道从白居寺可直达宗山和强扎洞,从街巷的屋舍到宗山的南面全都连接起来。
白居寺的制高点上设有炮台一座,台枪一杆,并建立了值班哨制度,寺内喇嘛全体出战,使英军在一个月内陷入被动,没有进行大的军事行动。6月28日,英国侵略者攻入乃宁寺解决了后顾之忧后,发起新一轮军事进攻。1904年7月初,英军攻占了江洛林卡、紫金寺、帕拉村,以三地为基地,包围了江孜宗政府及街巷中的藏军,在通往拉萨和日喀则的道路把守,切断宗政府水源和藏军增援路线以及与外界的联系,大战一触即发。
英军攻占江孜城。图片来源:西藏博物馆
乃宁、紫金两寺失陷后,江孜藏军向驻仁布亚德的西藏地方政府总指挥宇妥噶伦告急,并表示誓死保卫江孜之决心。十三世达赖喇嘛派宇妥噶伦、仲译钦波等官员于7月1日到江孜与英方会谈。1904年7月3日,荣赫鹏发出要求藏军限期撤出的最后通牒,蛮横提出要藏方撤除宗山炮台、搬走土炮,并限藏军于7月5日以前撤出江孜,否则采取军事行动,江孜军民断然拒绝,英军遂于7月5日中午向江孜城区发起总攻。面对英军炮兵榴霰弹和机枪、步枪的猛烈射击,5000藏军和民兵视死如归、浴血奋战,以土枪土炮和冷兵器甚至石块,击退了英军7次攻击。在江孜宗城堡上藏军猛烈的反击下,英军死伤严重,虽然有优势的装备,但是仍然不能靠近。
7月5日下午,英军先派出步兵六个连和骑兵一个连,携炮二门,从左翼佯攻炮台,以牵制西藏民军主力。黄昏后,英军撤回,趁夜又遣步兵十二个连、骑兵一个连、工兵半个连,携炮十二门,进至宗政府东南的外围阵地。
7月6日,英军在炮火支援下发起攻击,经数小时激战,付出了重大伤亡,始抵达宗山脚下的边缘阵地。当日下午,英军集中所有炮火向围墙轰击,炸开缺口并组织步兵冲锋。在藏军和民兵弹尽粮绝时,英军展开强攻,藏军和民兵以刀、矛、棍棒等与英军展开白刃搏斗,在敌人优势火力攻击下,终因伤亡过重,一部分从西南方向的悬崖上用绳子吊下来,突出英军的重围,转移到白居寺继续投入战斗;另一部分来不及突围的战士就和敌人徒手搏斗,最后伤亡殆尽,剩余藏军拒绝当俘虏,从宗山北侧悬崖跳崖殉国。
经过37个小时的连续激战后,英军于7月6日傍晚占领了江孜宗山,江孜城沦于敌手。西藏和平解放后,据当时经历过江孜保卫战幸存的老人伟堆旺雄和奔巴次仁回忆说:“当时藏军守住宗山,敌人不攻就不开枪,等敌人攻的时候就用火药枪、吾儿朵(放羊用的一种抛石工具)和石头一起向敌人打,这样敌人围攻了几天仍然打不上去。藏军在山上不但毫不动摇地进行防守,而且还经常下山来摸敌人的营房。在这里守了1个月后,山上的存水喝没了,他们就在晚上用绳子将人从几十米高的悬崖上吊下山取山下的一坑污水喝,最后污水也喝干了,就喝自己的尿,在这种情况下,藏军和民兵始终没有一人动摇。直到最后英军使用了大口径火炮轰开一个缺口才造成了战斗失败。”
英军进军拉萨。图片来源:西藏博物馆
1904年4月到7月,江孜保卫战持续约100天,藏军也算用尽了全力。江孜失陷后,宇妥噶伦指挥藏军余部并新征召民兵在卡若拉、浪卡子、娘索拉、甘巴拉等地布防。由于当时西藏人口非常少,还分散在极为辽阔的地区,很多都是地方土司和宗教头领控制,本身兵力就不多,在同英军几次交手中,藏军损失约1万多人,主力所剩无几,已经无力再战。1904年7月14日,荣赫鹏、麦克唐纳率英军3000余人,以及后勤民夫4000余人从江孜出发,17日抵卡若拉山,经过浪卡子和岗巴拉山口后,7月25日-31日用了一周时间,才将大队人马和辎重渡过雅鲁藏布江。
过曲水后,8月3日,英军侵入拉萨,疯狂烧杀淫掠。占领拉萨以后,英军却感到头疼。藏族人骁勇善战,性格强悍,根本不会服从侵略者的统治,还四处袭击英军。英军只要有人落单,就很容易被愤怒的藏族人杀死,哪怕是在拉萨这座城市里。而英军从印度长途奔袭攻入拉萨,虽有数千民夫,但后勤补给早已匮乏,已无法持久战斗下去。而此时,十三世达赖已经青海逃到外蒙古,开始同俄国接触,也让英国人感到威胁。这种情况下,不如见好就收,捞好处走人。
9月7日,荣赫鹏与西藏地方代表签订《拉萨条约》,主要内容为继续开放西藏江孜等地为商埠,向英军战争赔款,取消防御英军的工事,以及确定英国在西藏的特权、不允许其他列强染指西藏等。在抢走大量西藏珍贵文物,极大地打击了藏文化和藏族文明后,英国侵略军以“胜利凯旋”的姿态,于9月从拉萨启程返回印度。不过,毕竟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清政府没有签字的《拉萨条约》实际上是非法无效的。于是,到了1905年,清政府派出唐绍仪和英国谈判非法的《拉萨条约》。
最终,双方重新签订了《中英续订藏印条约》,英国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不侵占藏境且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清政府则保证英国在西藏有一定排他的特权。至此,英国第二次入侵西藏战争彻底结束。
英军占领拉萨。图片来源:西藏博物馆
1904年的江孜,藏族同胞们用鲜血抒写了一幕可歌可泣的奋力抗英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英雄史歌。现今,仍然残留着残垣断壁的江孜古堡上,抗英炮台旁褐红色的岩石依旧傲然挺立。宗山英雄纪念碑、抗英纪念广场,都铭记了那段悲壮的历史。站在宗山古堡高处观望,目之所及的壮美风景,是英烈的鲜血铸成,而江孜城已经日新月异,新城旧城泾渭分明,不远处白居寺被山脊上一圈暗红色高墙环抱;年楚河静静地流淌在城西南侧,河岸绿树成荫,两旁农田阡陌纵横;远处高耸的山脉从四面八方延伸到白云深处。
肥美的草地、农田和庄园,宁静的街道和寺院……整个江孜城显得是那么安静、祥和,历史的雄浑与自然的美丽与原汁原味的民俗在这里交织,吸引着众多游人前来凭吊古今。
历史的雄浑与自然的美丽与原汁原味的民俗在江孜交织
近代以来,伟大祖国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包括西藏各族人民在内的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帝国主义侵略,共同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1888年和1904年的二次抗英战争中,面对英军的大肆入侵,我西藏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和英勇斗争,由于清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和力量的悬殊,两次战争均功败垂成。这两次抗英战争,是西藏人民为抵御外敌、捍卫祖国领土而被迫进行的正义战争,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永载史册。
1951年以来,西藏这片高天厚土经历了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时期,实现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伟大跨越,社会主义新西藏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进步,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