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半世纪选育 “雪域白鸡”丰富西藏人餐桌

2021-01-21 679

历经半世纪选育 “雪域白鸡”丰富西藏人餐桌
图为旦增群培(右)与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工作人员。 张伟 摄

  日前,“雪域白鸡”通过中国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新品种审定。这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参与育种扩繁的旦增群培格外欣慰。

历经半世纪选育 “雪域白鸡”丰富西藏人餐桌  

  图为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人员准备为种鸡标号。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供图

  这位老人与新中国同岁,是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如今已经退休。1979年,旦增群培参与到“雪域白鸡(原‘拉萨白鸡’)”的品种培育中,一干就是20余年。

  1958年,西藏第一次从内地引进优良蛋鸡品种白来航鸡,开展适应性饲养、繁殖等研究工作,由于地处高寒缺氧环境,白来航鸡孵化难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历经半世纪选育 “雪域白鸡”丰富西藏人餐桌  

  图为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人员开展育种工作。西藏自治区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供图

  缘何要改良品种?旦增群培解释,新中国刚成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交通落后,老百姓餐桌上的饮食单一,肉类少,蔬菜也金贵,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西藏畜牧科研工作者便从内地引进了白来航鸡,培育新品种便提上了日程。

  1960年,西藏的技术人员通过二系杂交育种法,以白来航鸡为父本,当地藏鸡为母本开始了选育工作,4年后,杂交后的品种群被命名为“拉萨白鸡”。

  旦增群培参与新品种培育的第三年,鸡场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条件购买现成的孵化出雏设备和自制孵化器,他说:“一开始只有两个孵化箱,每个孵化箱也就能装五六百枚种蛋,全靠手翻,六个小时就得翻一次。那时候穷,我们自己又设计了十几个孵化箱,塞上电炉丝还算能用。”孵化的时候,旦增群培和同事轮流守着,一旦断电,就得立马开启柴油机发电。

  孵化技术逐渐成熟,1983年,“拉萨白鸡”原种场进行了扩建,科研条件进一步提高。次年,科研人员根据品种生长发育、生产性能等性状的测定数据分析,正式制定了“拉萨白鸡”品种育种方案和育种目标。当时,基础群已超过3000只,1985年开始向社会推广种鸡。

  旦增群培记得,西藏自治区农牧厅(今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曾下拨资金十几万元人民币全力支持新品种培育,“在那个时候,这不是笔小数目,比其他同类项目都要重要。”

  1986年至1990年是该品种群系统选育阶段,通过连续四年三个世代的系统选育,各项生产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体型外貌更加一致,生产性状遗传稳定,各项指标均达到品种群的标准。

  1990年,“拉萨白鸡”品种群被西藏自治区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评审为轻型蛋用品种群,这一品种群高原适应性强、生长快、群体遗传性能稳定、抗逆性强、饲料转化率高、产蛋量高。所以,西藏开始大范围推广,覆盖了38个地市、县、乡、村、合作社,数量超过300万只。

  此后的两三年里,该品种群获得了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旦增群培说:“获国家奖励时,我们团队里共有十几个人,平均每人得了27块钱的奖金,可开心了。”

  旦增群培介绍,如今,“雪域白鸡”经过六个世代的连续选育,其外观、体重、均匀度、生产性能等均能很好地适应西藏海拔2800米至4200米不同环境的养殖需要。

  旦增群培感叹,“雪域白鸡”的整个选育过程经历近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经过了杂交创新,自繁定性和选育提高三大阶段。杂交创新和自繁定型就用了20多年的时间。

  在他看来,一代代人的努力,不仅让新品种被肯定,更多的是改变了西藏人的生活,改善了西藏人的饮食结构,丰富了西藏人的餐桌。

本站在建设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若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日内删除。

玩转西藏 西藏资讯 历经半世纪选育 “雪域白鸡”丰富西藏人餐桌 https://www.51wzxz.com/146373.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