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藏线(二)

2016-11-08 520

我的青藏线(二)

楚玛尔河

按一般的看法,长江有三条河源。从北到南,这三条河源是:楚玛尔河、沱沱河和当曲。三条河源都位于青海省在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的区域,即三江源地区。其中,楚玛尔河最长,达五百多公里,沱沱河和当曲差不多都是三百多公里。如果比较流量,在河口测的数据,当曲超过两百立方米/秒,沱沱河和楚玛尔河都不足五十立方米/秒。因为当曲发源于沼泽地区,流域河流、湖泊丰富,所以水流量最大。当曲和沱沱河在青藏公路东面的囊极巴陇会合,以下称通天河。通天河从此东流三百公里后,楚玛尔河才汇流进来。

楚玛尔河汇入长江主流通天河位置较远,所以一般对长江正源的争议集中在沱沱河和当曲上面。从长度看,当曲略长于沱沱河;从流量看,当曲远大于沱沱河。但是,当曲源头位于海拔较低的沼泽,并且总体流向是从东南向西北,直到与沱沱河汇合前最后的几十公里才转向往东;而沱沱河源头位于海拔六千多米的各拉丹东峰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先由南向北穿过祖尔肯乌山,在葫芦湖南面就转向东流,近三分之二河流东西走向,与长江干流方向一致。和当曲源头相比,沱沱河源头距长江入海口也更远。现在多数人把沱沱河作为长江正源,相应地,确定长江总长度是6397公里。

过了楚玛尔河大桥,我们很快来到五道梁。再往前,我们要过风火山口。五道梁海拔4700米,风火山口海拔近5000米。青海当地有俗语说:“过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还有一句是:“西大滩得病,五道梁送命。”其实说的都是高原反应。

科学上一般把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定义为高原。高原气候和低海拔地区气候有明显不同,如气压低、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空气含氧量低。其中,含氧量低是高原反应的根本诱因。海拔3000米的地区空气含氧量大约是海平面的三分之二,海拔5500米的地区空气含氧量降到海平面的二分之一,到了海拔8000米的地区,空气含氧量就只有海平面的三分之一。

高原反应是缺氧情况下人体的正常生理现象。人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甚至内分泌系统都会受到低氧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异常,主要表现有:疲乏、头昏、头痛、心悸、胸闷、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失眠等。一般健康人到达海拔3500米就可能有高原反应,随高度增加而加剧,特别是高度变化太快的情况下高原反应可能更严重。高原反应持续下去,严重的将引发高原病。急性高原病除急性轻型高原病外,还有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抢救不及时就会致命。

半个世纪前,为了修筑这条青藏公路,青藏地区军队的士兵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尤其是格尔木至拉萨段长1100公里的公路,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人牺牲。那时候,人们对高原反应和高原病了解不多,筑路士兵劳动强度大、后勤补给和医疗条件差,高原反应对身体的影响及高原病成为这些建设者最大的生命威胁。而四十多年后的2001年,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即修筑格尔木至拉萨段铁路开工,人们对高原的特殊环境已经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各方面条件也大大改善,六年后竣工,再没有一名工作人员被高原反应和高原病夺命。

自然,高原反应还是因人而异。长期在高原定居的民族对环境会有较强的适应性,不过,即使像藏民族这样的群体,通常也是在海拔5500米以下的区域生活。而从低海拔地区初到高原的人,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疲乏、头昏、胸闷、失眠等,在进入高原三天之内可能最严重,之后人体可能渐渐适应环境,不良反应也随之消退。

从青藏公路全线海拔高度看,五道梁比最高点唐古拉山口低五百米,比风火山口低三百米,甚至比昆仑山口还低一点。但这里地处风口,气温低,又位于青藏线格尔木至拉萨的中段,初到高原的人往往就在五道梁出现最强烈的高原反应,连一些青海本地人到这里也会有反应。所以五道梁被称为是青藏线上的鬼门关。普通人若能顺利越过五道梁,可算通过了高原反应的第一个考验。

我的青藏线(二)

青藏线沿途主要站点及藏区部分地点海拔高度表

2004年我是乘飞机出入拉萨,并且在入藏后先在相对低海拔的拉萨和林芝地区游览,高原反应并不显著。这次由公路入藏,我才真正感受到了高原反应。其实从中午到西大滩开始,我就感觉有点头昏,午饭时胃口也很差,根本没吃多少东西。再上路后我的反应更加剧了,头昏并且想吐,还没到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就呕吐了,后来就算喝口水也想吐。在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参观后离开,直到沱沱河沿,途中再没有长时间停车,我的头好像被无数小针扎着,痛得厉害,什么也不能想,连窗外的风景也无心留意欣赏。

过了风火山口,又过二道沟,再往前,我们到达这一天旅行的终点——沱沱河沿,在此将稍作歇息。我们的汽车就停在距沱沱河大桥南面不远的地方。

这里日落很晚,八点过了,还能看到夕阳西下的最后一幕。沱沱河大桥是座公路桥,西面不远还有铁路桥。沱沱河大桥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的美称,是长江河源段最靠上游的一座桥,长江正源——沱沱河就在下面由西向东流过。沱沱河的源头姜根迪如冰川位于大桥西南二百多公里。而这里向东二百多公里,则是澜沧江源头。这是我此行经过的距长江源头最近的地方,而我居住的城市正好在长江入海口。长江不舍昼夜地奔腾,翻山越岭,聚纳百川,曲折万里,横贯中国,想不到源头的沱沱河是如此宁静温柔。我站在大桥桥头向西望去,一轮金黄的落日正缓缓潜入地平线。辽阔无垠的天宇充满迷幻般的各色云霞,蓝的、紫的、棕的、橙的、黄的,……厚重的颜色覆盖着,好似一幅绚丽的油画。天空下方是红褐色的宽阔河床托着波光闪烁的粼粼河水。而天地之间那座一千多米长的铁路桥在逆光中形成天然的剪影。眼前的暮色虽然极其短暂,却是无比辉煌。

我的青藏线(二)

沱沱河上日落

在沱沱河大桥看过壮丽的日落,这一天的旅程也结束了。我们没有住到沱沱河沿镇上,而是住在更近一点的沱沱河兵站。食宿都在兵站。这里的条件非常简陋,饭菜只能管饱而已,其实同行的很多人和我一样,根本吃不下。我们住的平房都是三人间,水很缺,外面风很大,室内也很冷。一天经过的路途,这里略低,但还是达海拔4500多米,多数人都有一点高原反应。大家都是随便吃点东西就回房间准备睡觉了。我的高原反应还是比较严重,晚上临睡前甚至还呕吐了一次。好在后来我还是渐渐平静地入睡了。此行最艰苦的一夜终于过去了。

第二天起床后,我感觉稍好一些。听说昨天是本次青藏线活动中条件最艰苦和严酷的一天。不知道前面还有什么困难,无论如何,我们必须继续。

过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

5月1日的行程是从青海经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到达那曲。

一整天我们仍然要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行驶,但这一天路上海拔高度变化不大。何况经历了前一天的洗礼,我想自己的身体状况应该渐渐适应起来。

出发约两小时我们来到布曲和尕尔曲交汇的地方。两河东流,还将依次汇入旦曲、当曲,最终也是流进长江。我们看到布曲河上很多地方都是覆盖着厚厚的冰,中央才有浅蓝的河水流动。路两旁依然是一片土黄的高原草原和草甸景观。

我的青藏线(二)

布曲河初解冰封

汽车继续沿布曲溯流而上,前行不久我们来到雁石坪。这是一个小镇,公路边还有一个不高的天葬台,听说也早已废弃。在雁石坪西边约200公里,就是著名的山峰各拉丹东。“各拉丹东”在藏语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它是唐古拉山的最高峰,海拔为6621米。沱沱河就源于各拉丹东峰的姜根迪如冰川。而雁石坪也有海拔近4800米。可惜我们不能离开公路西行去探寻冰川下的长江河源。

从格尔木过来,一路上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都是相伴而行,而过了雁石坪,不久公路和铁路就暂时分离了。公路海拔高度渐渐上升,周围就是青海和西藏的天然界山——唐古拉山。

唐古拉山在藏语中意为“高原上的山岭”,位于青藏高原腹部,西接喀喇昆仑山,东连横断山,东西走向,全长约1000公里。

我的青藏线(二)

唐古拉山口附近雪景

唐古拉山附近是整个青藏线海拔最高的地方。唐古拉山口是青海、西藏的分界点,海拔5231米。而青海一侧的唐古拉兵站也有海拔5061米。民谣里说,“唐古拉,伸手把天抓”。我们来到了此行最高的地方。这里有很多典型的冰川地貌,不过眼前的群山没有想象中那样高峻,毕竟我们整天都行进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上,身边这些山峰看上去都不过几百米的高度。

在唐古拉山口,我们下车步行一段路作为体验。我走在常年的冻土路面上,举目四野,满眼是皑皑的白雪,扑面是凛冽的寒风,艳阳当头,只是耀眼,却不觉温暖。这两天路上我一直刻意保持心情平静,希望有助于缓解高原反应。从格尔木开始的青藏公路,这里已经过半,并且是极高处了。现在我走起路来并不困难,感觉身体已经开始适应这里的环境了,确信后面几天将更好地享受旅程。

从唐古拉山口南行,我们就进入西藏。这里是西藏北部的那曲地区。“那曲”在藏语中意为“黑河”,自然是河流的名称。同时,西藏自治区最大的行政区域【注3】以及其首府也是以“那曲”命名。那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格帕,流经云南贡山县的齐那桶后称为怒江。

注3:西藏地区行政区划:拉萨市,那曲地区,阿里地区,日喀则地区,山南地区,林芝地区和昌都地区。

那曲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中心地带,整个地区在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环抱中,总面积达40多万平方公里,地形西高东低倾斜,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

那曲地区也被称作羌塘草原,“羌塘”在藏语中意为北方的草原。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陆生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也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和仅次于格陵兰国家公园的世界第二大自然保护区——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包含羌塘草原和阿里地区的一部分,总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平均高度达海拔5000米。保护区内植被以高寒荒漠草原的植物为主,动物种类不多,但数量巨大,并且多属于青藏高原特有种。

我的青藏线(二)

羌塘草原公路边一景

过了唐古拉山口,尽管汽车还在海拔5000米左右的山间行驶,但总体趋势是高度在下降。和唐古拉山北面高寒荒漠草原不同,这里植被覆盖率高,降水丰富,尤其是那曲地区东部,完全是一派高寒草甸的景色。现在天气比较寒冷,这一带全是贴着地面黄褐色的草,完全看不到一点绿色。藏民放养的牦牛倒是常常可见。沿路有时还可看到面积较小的湖。我们在湖边甚至还看到过鹤。由于距离太远,看不清细节,我们只能推测是黑颈鹤。这一路上,高飞的猛禽,像金雕、鹰、隼、漘,我们见多了;但优雅娴静的鹤类,我们还是头一回遇到。

汽车继续前行,我们来到安多县。这是从格尔木过来的路上第一个有邮局的地方,也是从唐古拉山口入藏的第一个城镇。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些简朴的藏式民房。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在此会合,往南行又暂时分开。公路直接向南,铁路偏西南延伸到错那湖边,然后向东和公路重新会合。错那湖海拔4800米,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源于唐古拉山的那曲河流过错那湖继续向南,在那曲附近绕个圈子,再向东流去,最终成为怒江。我们走的是公路,没法顺路看错那湖,只能继续前行。

汽车减速下坡行驶,前面就是我们今天的终点——那曲。那曲地处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是那曲地区政府机构所在地,也是藏北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那曲的总人口近7万,是青藏线上较大的城镇。每年八月的那曲赛马节甚至比藏历新年更热闹。我们到达那曲,下榻那曲饭店,已是华灯初上时分。从格尔木出发,我们走了整整两天,这时候,再次看到城市的繁华,想着昨天在沱沱河沿的荒凉,真是叫人平添感慨。

晚饭后我回到房间,正好看到电视有三江源考察的节目。这次我们的路线经过了三江源地区,也越过了沱沱河,离长江源已经那么近。可是,我们没有机会一睹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实在是极大的憾事。

那曲、当雄、羊八井、拉萨

5月2日的行程是穿过羌塘草原到当雄,再经羊八井到达拉萨。

这一天我将走完青藏线的行程。尽管之后在拉萨会安排游览,从拉萨还要去巴松错,并且我自己还计划花半天去羊卓雍错,可这些都是青藏线活动之外了。

从那曲出发,我们依然行驶在辽阔的羌塘草原上。公路与铁路并行伸展,路边还是黄褐色草原,而南面念青唐古拉山脉的洁白冰峰也历历在目。路旁不时可见大大小小的湖泊和一群群的牦牛,还有一些藏民的房屋。

车行约两个小时,我们来到念青唐古拉山脚下,就要穿过海拔4620米的念青唐古拉山口了。“念青唐古拉”在藏语中意为“灵应草原神”。念青唐古拉山脉位于西藏高原中部,东西走向约600公里,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两条大水系的分水岭,同时将西藏自治区分为藏北、藏南、藏东南三大地域。主峰念青唐古拉峰位于山脉西段,海拔7162米,周围林立着高耸的雪峰。念青唐古拉峰北面是圣湖纳木错,南面是地热城羊八井。因为这一段公路全部处于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度,经过念青唐古拉山口我们并没有看到太多特别的景色。山口过去,前面都是下坡,我们前往当雄。

我的青藏线(二)

那曲去当雄路上荒漠

距当雄还有几十公里的地方,路边出现一排白塔,我们也停车稍歇。这就是著名的藏北八塔。传说格萨尔王【注4】曾在这一带率兵征战,手下大将丹玛香察即战死于此。八座白塔一字并立在辽远的草原上,是否承载着人们对当年沙场将士的哀思?

注4:格萨尔王是藏族古老的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系天神下凡,为民除害,降妖伏怪,最终重返天界。藏族史诗《格萨尔》讲述的就是格萨尔王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格萨尔》都以说唱的形式在民间流传。近年发掘整理出的《格萨尔》作品,共120部,2000多万字,长度居世界第一。

这一路我们走走停停,终于快到当雄了。前面右边有一条60公里的土路,通往纳木错。

“纳木错”在藏语中意为“天湖”。纳木错湖面海拔4718米,面积1940平方公里。纳木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湖,也是西藏第一大咸水湖和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纳木错被尊为西藏第一圣湖。藏族传说中,纳木错是帝释天之女,念青唐拉之妻。念青唐古拉山和纳木错湖不仅是高原的神山和圣湖,也是生死依依、千年守望的一对永恒恋人。前年我是从拉萨经当雄去的纳木错。当时是早上出发,下午才到达湖边,傍晚纳木错还下起大雪。次日返回拉萨途中,虽然雪差不多停了,汽车却抛了锚,我们不得不下车推行了数百米。听当地人说,这个季节纳木错还有冰冻,并且这里开过去往返要三个小时,何况纳木错本来也不在我们计划中,我们只能越过通向纳木错的岔路,继续朝前行进。

不一会就到了当雄。当雄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南侧,是拉萨的北大门。过了当雄,到拉萨仅有一百多公里,并且再没有大山了。前面路过青藏公路建成通车五十周年纪念碑。路边灌木渐渐多了,甚至还有零零星星的树木。我们进入了半农半牧区,来到地热城——羊八井。

羊八井地区是我国目前已探明的最大高温地热湿蒸汽田,地热田面积17.1平方公里,这里广泛分布温泉等地热资源。羊八井地热电厂是我国最大的地热电厂和试验基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利用中温浅层热储资源发电的电厂。

羊八井有天然的露天温泉游泳池,我们也去了。在海拔4300米的高度,泡在温热的水中,透过腾腾升起的雾气,遥望北面神圣的念青唐古拉群峰,我竟有一种身临仙境的奇幻感觉。

我的青藏线(二)

羊八井温泉

离开羊八井,汽车沿堆龙曲河谷向东南行进。公路的高度渐渐降低,两边出现许多树木和农田,好一派藏区农家田园风光。过了堆龙德庆县,堆龙曲河汇入拉萨河,我们也沿拉萨河很快来到了拉萨城外,海拔3650米。

汽车来到北京西路,我已经可以望见布达拉宫耀眼的金顶。终于到达青藏线的终点——拉萨,无比的喜悦之后,我心里却隐隐生出莫名的失落和烦躁。

无论如何,我们到达了拉萨。在路上整整五天,所有的忍耐和辛劳,这一刻已换来了数倍的回报。

无处不在的金色日光,无处不在的酥油香气,无处不在的朝圣者和游客,无处不在的人们手中的转经筒和脸上的高原红……这就是拉萨!

我们住的天域交通宾馆离布达拉宫不远。趁着黄昏,在夕阳下,我步行赶往布达拉宫旁远观红山上这座千年宫殿的雄姿。我知道,今夜又是个难眠之夜,迫不及待憧憬着未来几天,这也是一种“高原反应”吧。

我的青藏线(二)

布达拉宫的黄昏

那一天,

在经殿的雾中闭眼,

蓦然听见,

远处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

我转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靠近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呀,

不为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逢。【注5】

注5:摘自仓央嘉措《情歌》。

游拉萨

5月3日的行程是在拉萨市区游览布达拉宫、色拉寺、大昭寺和八廓街。

早上我们先去的是布达拉宫。

“布达拉”是梵语中“普陀罗”的音译,原指观世音菩萨住的宫殿。相传公元七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朝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而修建此宫,至今尚存有法王修法洞和观音佛堂两处早期建筑。此后1300多年间,共有9个赞普和10个达赖喇嘛在此生活过。

藏语中,“赞普”是“英武之主”的意思。赞普是古代藏民族的最高首领,即藏王。创立吐蕃王朝的松赞干布是第三十三代赞普。“达赖”是蒙语“大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语“大师”的意思。“达赖喇嘛”,字面意思就是在显宗和密宗两方面都修到最高成就,超凡入圣,学问渊博犹如大海一样的上师。达赖和班禅是宗喀巴的两大传承弟子,后世形成两个传承系统,都沿用活佛转世制度。达赖喇嘛的称号始于索南嘉措时期,当时索南嘉措受明朝万历皇帝敕封为“三世达赖”。前两世达赖则被追认:宗喀巴的弟子根敦珠巴是一世,根敦嘉措是二世。

布达拉宫现在留存的建筑规模是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受清朝册封后开始兴建,后经历代达赖不断扩建形成的。

我的青藏线(二)

后山上近看布达拉宫

我的青藏线(二)

布达拉宫休息室——室内唯一可以拍照的地方

从五世达赖喇嘛开始,布达拉宫就成为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外面颜色看,布达拉宫分为红宫和白宫两部分。红宫居中心,主要用于供奉神佛和办理宗教事务,宫内还有安放历世达赖喇嘛灵体的灵塔;白宫在外围,是达赖喇嘛日常起居和政治活动的场所。

除六世之外,五世开始的八位达赖喇嘛的灵塔都在宫中。有导游特别问大家,这里为什么独独没有六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游客们自然答不出来,还是导游给大家说起这位宗教首领的传奇故事。

六世达赖喇嘛名叫仓央嘉措。他生于西藏山南地区,自小在民间自由生活, 15岁时才被公开达赖喇嘛转世灵童的身份,到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据说仓央嘉措进拉萨前,在家乡已有青梅竹马的心上人。而达赖在藏传佛教中属于格鲁派,严禁僧徒结婚成家。仓央嘉措蔑视宗教礼法和世俗权贵,渴望自由爱情,屡屡触犯宫中清规戒律。终于他在24岁时弃宫出走。另一说是他因为政治斗争被押解、流放到内地,总之那一年后他离开拉萨、不知所终。仓央嘉措在人们心中永远被记住,不仅因为他在宫中的桀骜不驯,更是因为他在生活中是一个情圣、一位诗人。他的诗集《情歌》优美生动,朴实自然,在民间广为传诵。“仓央嘉措”在藏语中意为“音律之海”,也许正暗示了他的一生。

参观了布达拉宫,我们回宾馆吃午饭,下午先去色拉寺。

色拉寺与甘丹寺、哲蚌寺合称拉萨三大寺。色拉寺是明代永乐年间由宗喀巴的弟子筹建的。色拉寺虽名列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在拉萨三大寺中却是落成最晚的一座。寺内藏有大量精美文物和工艺品,尤其是有许多珍贵的经书、壁画和佛像。进措钦大殿后,过一排小殿,我们看到小神龛里面的一尊马头明王像。传说很久以前这里只是一片刺梅丛生的乱坟。后来有一天,飞来一只红色乌鸦降落且隐身在一丛刺梅中。人们相信红色乌鸦是马头明王的化身,就在刺梅丛上建起大殿,供奉马头明王像,后来便有了色拉寺。“色拉”在藏语中就是“刺梅”的意思。

色拉寺每日下午都有辩经,这也成了不少游客来此必看之景。我们赶到辩经园时,辩经还没开始。稍后,身着红衣的喇嘛们鱼贯而入,席地坐开。游客则自然靠围墙站在圈外。再过一会,辩经开始,喇嘛们两人一组,其中一人站起,另一人仍坐着,当面辩论起来。开始时声音不大,像是小声谈心,后来声音越来越响,已经接近于争辩了,满园都听得辩经的声音。我自然听不懂辩经的内容,只见得喇嘛们表情丰富,情绪激动,到后来不少人竟手舞足蹈起来,仿佛仅用语言还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身临其境,我却是如聆梵音,丝毫也参悟不出其中的佛法禅机。

我的青藏线(二)

色拉寺辩经

离开色拉寺,我们去大昭寺。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的中心位置,环绕大昭寺的街道就是八廓街。大昭寺被藏人视为圣地,也是西藏重大佛事活动的中心和当地人民一切活动的中心,地位毫不逊于布达拉宫。拉萨城市的得名甚至也与大昭寺有关。

大昭寺始建于公元七世纪吐蕃藏王松赞干布时期,即唐代贞观年间,是西藏第一座寺庙和第一座土木结构建筑。

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藏区,西藏在其治理下,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松赞干布先后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与邻国结成姻亲的同时,也促进了政治联合,加强了文化交流。两位公主都给藏区带来了释迦牟尼等身像。尺尊公主带来的是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文成公主带来的是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

为供养圣像,收藏佛经,弘扬佛法,松赞干布下令修建大昭寺、小昭寺。建造大昭寺选的地点在一个荒草丛生的沼泽地,中心有个湖泊。传说工程开始后,屡遭水患。博学的文成公主发现整个青藏高原地区隐藏一个东西仰卧的罗刹女形体。大昭寺选址处的湖泊,正好是罗刹女心脏位置,湖水则是其血液。在此填湖建寺,必须把魔女的心脏镇住。文成公主建议以白山羊背土填湖,三年后终于有了大昭寺。

大昭寺所在的湖泊叫“吉雪卧塘”,拉萨最初即以此为名。大昭寺建成后,为纪念白山羊,寺庙被称作“惹萨”,就是山羊驮土的意思,城市也随之得名“惹萨”。最初大昭寺内供奉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小昭寺内供奉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后来金城公主将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移请至大昭寺,而把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改供在小昭寺。大昭寺开始成为雪域高原藏人信仰的圣地,“惹萨”改名为“拉萨”,意为“神佛之土”。“大昭寺”的藏语意思就是供奉大佛的神殿。

我们到大昭寺游览时已经是下午四点过。此时香客和游人都比较少,不过我们还是在大昭寺门口看到不少朝拜者无比虔诚地磕着长头。我本来皮肤较黑,青藏线活动几天之后,脸色由于曝晒早已和本地藏民差不多了。同行的朋友和我开玩笑说,只要我摘下帽子和墨镜,挤在藏民中间,沿路磕着长头,就可以混进大昭寺——藏民进大昭寺是免票的。虽是听到一句玩笑话,我心里却真希望自己是属于这片土地的藏民。

我的青藏线(二)

大昭寺大门前

进入释迦牟尼殿,我们参观了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殿堂正中供奉的这尊鎏金圣像,在并不明朗的长明灯映照下,仍然光艳无比,神采如生。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拒绝立寺供像。直到临终前释迦牟尼才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时的模样做造像。除八岁等身像和十二岁等身像保留至今,另有一尊三十岁等身像原在印度,今已不存。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被认为是佛祖的真身传世。无数信徒不辞艰险从家乡一路磕长头来到拉萨就是为了在这尊像前一睹佛祖的真容。

在配殿我们看到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等人的塑像。在热姆杰姆殿我们还看到贴金的小山羊神像。这是为了宣扬神羊带领群羊背土填湖的功绩。佛殿入口左右两边壁画的内容分别是松赞干布选址建寺和大昭寺的开光庆典。

从东南角的楼梯可以上到二楼和金顶区。在金顶区,近处的大昭寺殿顶的鎏金铜瓦和巨型玛尼轮显得格外华美庄严。再遥望西北方的布达拉宫,背倚群山,更显壮观。

我的青藏线(二)

大昭寺金顶一景

庭院之外是千佛廊,这里有数以百计的玛尼轮。边走边转经轮,顺时针绕行一周,这是三种“转经”之一的“小转”。我也如此转经一次。

游览了大昭寺,今天安排的活动只剩自由逛八廓街一项了。

八廓街其实就是围绕大昭寺的一条环形街道。八廓街不过几米宽,却有一千多米长,路面全由手工打磨的石块铺就。这是拉萨最古老的一条街道,外面分布着大片大片的藏族传统街区。

八廓街的历史和大昭寺密不可分。最初它只是大昭寺外一条非常普通的路,由于无数朝圣者的到来,它也变成一条神圣的路——转经路。藏传佛教把以大昭寺为中心顺时针绕行称作“转经”,认为“转经”是对大昭寺内释迦牟尼像的朝拜。沿大昭寺内佛殿绕一周称“小转”,藏语叫“惹廓”;沿八廓街绕一周称“中转”,藏语叫“八廓”;沿拉萨旧城绕一周称“大转”,藏语叫“林廓”。八廓街即由此得名。

如今的八廓街既是藏传佛教徒的转经道,又是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商业中心和文化长廊。这里每天都挤满了人。在八廓街,藏族传统的日用品、宗教用品、工艺品应有尽有,甚至连一些印度和尼泊尔的商品也可见到。

在八廓街上,我边走边看,从外面的货摊上一路过去,也买了不少藏族特色的手工艺品,一次转经就结束了。我想再看看唐卡,于是又沿街内侧转一次八廓街。

唐卡是用彩缎装裱的卷轴画,带有藏民族的鲜明特点和宗教色彩。唐卡的题材非常广泛,常见的有:佛和菩萨、佛传或佛本生故事、密宗本尊各神、观音度母类、护法神和明王、高僧、藏族历史及人物类、坛城和佛塔类等。由于绘制的颜料是矿物、植物、金银和珠宝研磨成的,制成的唐卡色泽明艳,历久如新。八廓街上有很多唐卡艺术商店。我走进其中一家仔仔细细参观。店主指着坐在店内绘制唐卡的人给我介绍制作工艺,也给我讲述店内陈列的唐卡作品。他还给我翻看一本唐卡的图谱。我看到墙上挂着一幅《人体胚胎发育图》,问店主来历。原来,这幅唐卡是古代藏医根据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绘制的。它描绘了人体受孕、妊娠反应、胎儿发育直至生产的每一周变化过程,甚至还画出“鱼期”、“龟期”和“猪期”三个阶段,体现了朴素的生物进化思想,堪称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据说这样的作品诞生于几百年前,原作收藏在西藏博物馆。可惜,这次我是没有时间去观赏了。

回到天域交通宾馆,吃过晚餐,我正打算看看电视就早些休息,领队的小赵招呼大家去酒吧,还卖个关子,说是带大家去一个很神秘的地方。既然我没有别的安排,也想看个究竟,自然我也跟着他们七八个人同去了。

拉萨城区不大,不一会出租车就把我们送到了目的地。位于八廓街的东南角有一幢外观别致的黄色二层小楼。这是一家名为“玛吉阿米”的藏式酒吧。我正在猜测“玛吉阿米”的含义,小赵又是神秘地一笑,提醒我白天在布达拉宫不是听说过六世达赖的故事吗。上楼坐下,我们居然碰上了同行的另外几位朋友,下午他们在八廓街活动结束后没有回宾馆,直接到这里来了。看来这确实是个神秘之所。小赵这才给大家详细解释。这幢小楼就是传说中六世达赖心上人的住所。因为六世达赖经常从宫中溜出来和情人幽会,他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秘宫,还为此写下一首很有名的诗《在那东方的山顶上》:

在那东方高高的山尖,

每当升起明月的皎颜,

未嫁娇娘醉人的笑脸,

冉冉浮现在我的心田。

“未嫁娇娘”在藏语中便是“玛吉阿米”。 “玛吉阿米”酒吧不仅提供酒水和藏式美食,还集音乐、绘画、摄影、图书于一处。这里地方虽然不大,却俨然是一个袖珍的藏民族艺术博物馆。

听着六世达赖的风流韵事,我也深深为之感动。六世达赖与其说是君主,不如说是诗人,更不如说是情圣。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注6】

注6:摘自欧阳修词《玉楼春 》,原文: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六世达赖在世间生活仅有短短二十多年,用藏文写诗流传下来也不过数十首,都辑录在《情歌》中。正如生命的价值不能以寿命来衡量一样,诗歌的价值也不能以数量来衡量。在六世达赖身后,其作品在汉藏地区广为传唱,仅汉文翻译就有好几种存世,在国外也有多种译本印行。可见六世达赖的情诗不仅在西藏和中国有巨大影响,在世界范围也有很高声誉。

司汤达的墓志铭,写着“写过、爱过、活过”。【注7】可惜六世达赖的坟茔无从考证,否则这六个字镌到他墓石上,也是最精当不过。《情歌》是不朽的,“玛吉阿米”的形象也是不朽的,率真、执着、勇敢追寻真爱的六世达赖同样是不朽的。

注7:司汤达(1783-1842),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红与黑》,病逝于巴黎,葬在蒙马特尔公墓,墓碑上刻有他生前拟的拉丁文墓志铭:“亨利·贝尔,米兰人,写过,爱过,活过。”

在这里追忆缠绵悱恻、儿女情长的陈旧往事,我觉得与青藏高原雄伟辽阔的荒漠、草地和雪峰等奇观格格不入。稍一转念,我才顿悟,唯有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人的心灵才会经受最大震撼。任是什么心如止水、铁石心肠,在如此壮丽景观面前都会由衷萌生出万种柔情,只能心甘情愿倒伏在她脚下,似情人一般。在亘古不易的天地之间,人的生命真是多么脆弱和渺小!

缥缈的歌声真切地在耳边响起:

“玛吉阿米,

你有无边的法力,

我的灵魂已经交给你;

玛吉阿米,

你是唯一的奇迹,

我的生命永远属于你!”

我的青藏线(二)

玛吉阿米酒吧内

这一夜,我们在“玛吉阿米”没有饮酒,而是喝着酥油茶,玩起纸牌。看到周围许多年轻的面孔,我竟无端暗自生出满心感慨和羞愧:岁月无情,催人渐老,自己却依旧一事无成。

我突然想到前年在拉萨旅游结束的前夜,一位在拉萨工作的朋友陪着我和同来旅游的朋友在新世纪歌舞厅痛饮啤酒的一幕。也许可以说,“玛吉阿米”代表着传统的藏式生活,而“新世纪”代表着现代的新式生活。相比之下,我还是更留恋前者。然而,过去是无法复现的,我只能把握现在和期待未来。

我的青藏线(二)

2004年十月拉萨新世纪歌舞厅内旧照

在拉萨工作的朋友是当年我大学的室友,此刻在成都探亲,不久很可能调动回内地;和我同来旅游的朋友是当年我研究生的室友,此刻在英国生活,移居海外工作已近一年。曾经多么亲密的同学和朋友,现在却如此遥远的分隔。三人围坐,记忆如昨,人的生命真是无可逆料。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注8】这些年,我越来越珍惜相识的每一个朋友,甚至很容易伤感和怀旧。这样想来,实在是再自然不过。

缥缈的歌声真切地从远方传来:

“我的真爱,

柔情似海。

相识恨晚,

一夜千载……”

注8:摘自杜甫诗《赠卫八处士》,原文: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参”与“商”都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二十八星宿之一,在天空中总是无法同时出现。

未完待续….

欢迎关注ASBReading

玩转西藏–西藏第一时尚旅游网,最丰富的西藏旅游景点西藏旅游攻略游记西藏自助游自驾游西藏美食住宿购物信息西藏吃喝玩乐,尽在玩转西藏网

本站在建设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若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日内删除。

玩转西藏 西藏资讯 我的青藏线(二) https://www.51wzxz.com/139517.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