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高峻逶迤的山峰、陡峭深切的沟峡、湍急奔流的江河……西**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徒步……雪域高原上,交通的便利使得人们进出藏的选择更加便捷和多样。可在60多年前,隔河相望的拉萨郊区蔡公堂乡和市区纳金乡的百姓想要来往却没有那么方便。要过河,必须渡船。花钱、耽误时间不说,还得看渡船人的脸色,遇上夏季江河水涨,还有翻船的危险。
西藏民主改革以后,国家不断加强西藏地区的交通基础建设,打造航空、铁路、公路相结合的立体交通体系,不仅拉近了各地的距离,也让西藏和外界的沟通更便捷。“在西藏,踏上高原脚下就有天路,从纵横西藏的一条条国道、省道,到西藏的首座立交桥、两桥一隧,都是天路人一锹一镐筑成的。”作为一家以公路桥梁施工为主业的企业,提到修桥筑路,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主任顿珠朗加很自豪。
“以往在西藏,一提到桥,人们会想到大师唐东杰布。”600多年前,唐东杰布切身体会到雪域高原上百姓出行的不便,想要修建铁索桥。为了募集更多资金,唐东杰布邀请今山南市琼结县7名能歌善舞的姊妹组成戏班,四处表演化缘,共修筑了58座铁索桥,造福百姓。从此他成为西藏最受爱戴的德高望众的设计与建筑大师,是人们“眼中的甘露”,被藏戏演员与木、铁工匠奉为祖师。
“以前总听老人们感慨,想要在雅鲁藏布江上修建一座大桥,只能出现在梦里。”桥梁承载着西藏人民古老的梦想,西藏民主改革以后,高原的桥梁建设迎来了曙光。
1960年,在国家的支援下,连接青藏和川藏公路的永久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拉萨大桥开始动工修建。“虽因中间改变设计等原因,大桥直到1965年8月才竣工。但大桥的竣工也真正意义上让‘拉东香卡渡口,乘坐早班渡船,走到布宫跟前,太阳已上西山’的民谣成为记忆,河两岸的渡口也早已湮没在历史尘烟中。”
图为:天路人在雪域高原修筑桥梁。
图为:拉萨大桥竣工典礼。
图为:人力平板车曾是西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公路施工中的筑路工具。
图为:曲水雅鲁藏布大桥。
拉萨大桥的修建不仅改变了河两岸百姓的出行方式,也开启了西藏公路桥梁建设的篇章。这之后,通往日喀则、中尼公路、江孜、亚东、泽当等地的咽喉桥梁——曲水雅鲁藏布大桥也于1966年在湍急的雅鲁藏布江曲水段破土动工。在这座由西藏本土建设队伍自己设计、施工建设的样板桥梁中,职工们边学边干,在不到五个月的工期内,成功进行了“建一座桥,建一支队伍,创造一套经验”的实践。
图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公司汉族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藏语。
图为:林芝岗嘎大桥。
1971年修建“多孔连绵,空腹玲珑,影映碧水,倚丽动人”的林芝岗嘎大桥。
图为:尼木大桥。
1985年至1993年,青藏公路、川藏公路、中尼公路和妥峡大桥、尼木大桥、年楚河大桥等多个公路、桥梁工程陆续完成修建。
图为:吉隆口岸热索桥。
1979年,吉隆口岸热索桥及由吉隆乡通往吉隆口岸热索桥的20多公里公路修建完成。
图为:妥峡大桥。
1991年,西藏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第一座装配式钢珩架悬索反向仰式吊桥——妥峡大桥建成。
2004年,在海拔4700多米的那曲地区,青藏铁路最高桥——岗秀一号特大桥顺利架通。作为区内唯一参建青藏铁路修建工程的企业,天路公司承建的青藏铁路岗秀1号特大桥、岗秀车站和地下水路堑工程均被评为优质样板工程。
2007年,全长1660米的柳梧大桥自拉萨河上横跨而过,连接了拉萨河南北两岸,将隔河相望的老城区和柳梧新城区联成一片、融为一体。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天路人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碗扣式满堂支架等新工艺、新技术,确保了西藏第一座现代化特大型城市互通式立交桥的顺利建成通车……
连接“天路”的一座座桥梁,跨越的是西藏的山河,铺就的是西藏的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网。
“沐甚雨,栉疾风”,近60年光阴里,一代代天路人参与修建西藏多条公路、多个桥梁,创造了多个“第一”的成绩。正因为一代代交通建设者们的奋斗,西藏的现代交通运输事业也实现了从小到大、从线到网、从单一公路交通方式到综合交通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 扎西 图由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图为:拉萨市柳梧大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