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爱旅行的我,毕业以后就开始一直不停地旅行,走过一些山,看过一些水。在我多次进藏后的某一天,我停在了西藏,在拉萨开了一间小客栈,开始了漂在西藏的日子。 勇气、欢笑、艰辛、被鄙视、被羡慕。。。。。。感谢那些日子,它们永远刻在了我的记忆里。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雕刻了我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
开一间小客栈,突然停在了西藏
前前后后我多次进藏,最后一次是选择了扎入客栈行业,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倒不是客栈挣钱与否,而是我想要去经历这样的生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藏漂”或者“拉漂”这样的词,而不知不觉的我就变成了这其中的一份子。
在选择开客栈之前,我是一个四处游走的行者,骑着自行车想起去哪儿就去哪儿了。我喜欢这种无拘无束的日子。但有一天,我却突然停在了西藏。
2013年初,当时是在云南丽江,我突然选择搭车去梅里雪山,可是搭着搭着就莫名其妙媲来到了拉萨。也是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住在一个朋友正在装修的客栈,一边帮忙装修一边打发着时间。可是装修三天时间不到,我发现其实经营一间小客栈也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为什么我不也开一间小客栈呢?
从计划开客栈到一座空院子等着我装修,前前后后不到三天时间。在街上偶然听到朋友在打电话,听到了电话里的人好像不愿意接手一个空院子,好奇地打听了一下院子的信息,然后晚上突然就见到了房东,彼此一聊天感觉还不错,然后当天就把合同签了。突如其来的变化,我还没有来得及适应。啪!就这么一座藏式的空房子放在眼前,还不知道怎么去装修,装修成什么风格,客栈需要些什么证件,需要些什么家具,需要些什么宣传渠道,到底需要什么。。。。。。当时脑子完全一片空白。
更让我感觉空白的是,天呐!合同已经签好了,可是租金在哪儿?当时我是连住客栈的房费还交不起的一个状态,自己都不知道是哪儿来的勇气让我签订一个马上就要交出几万块的租金,还有一大笔装修的费用。
当天晚上拨通了几个关系比较好的朋友的电话,他们听说我选择了在拉萨开客栈,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我诚恳、详细地说了当前的情况以及未来的计划,终于,还是有朋友选择了相信,愿意和我一起在这里筑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乌托邦”。
因为我比较钟爱自行车,就把客栈装修成了自行车主题的风格,从简单的材料购置,到一桌一椅自己制作;从一个放荡不羁热爱自由的小子,转变成一个水电工、木匠、包工头,庆幸接手客栈的时候还不是拉萨的旅游旺季,游客不多,自己可以慢慢地随性按照自己的喜好自己动手打扮客栈,偶尔接待几个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前提是一起帮忙干活。前后花了整整两个月时间,客栈终于像模像样了,虽然不大,只有160平方米的藏式两层小院,但再怎么样,我也已经从一个无业游民变成了客栈老板,我心里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不谈过往的“藏漂”人生不设防
一直以来,很多人无法理解“漂”在拉萨而又无所事事的人。曾经有人耻笑所谓的“藏漂”—— 都是一些社会混子,没有正当职业,吃喝拉撒混日子。
也曾有人在我一位开客栈的朋友的博客里写下这样的留言——拉萨城不再像以前那么宁静,不再只有朝拜者了,来了五湖四海的人。有的人只是徒步路过,有的人开了家庭旅馆,有的人就定居了,成为了五湖四海的拉萨人。
我们在西藏工作、生活或旅行,但我们不属于西藏,我们来自世界各地,某一天我们来到西藏之后就被它深深吸引而决定留下来,浪迹于西藏天地间,只为寻找自己理想中的“香格里拉”,寻求心中曾经有过的一处人间净土。
我们喜欢高原的蓝天白云和纯朴民风,以散淡的心情留在拉萨享受自由而轻松的生活。我们其中一些人打工或者做个街头小贩;一些人租房,开个小家庭旅馆或是小酒吧,借以维持生计;也有一些人进入了艺术、文学等比较感性的领域。
我们,就是所谓的“藏漂”。
我们这个圈子,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不谈过往,不问家事。有很多人交往很长时间了,彼此却不知对方是那里人,叫什么名字,平时称呼的都是到西藏后自己或者同类随便取的雅号。我们这群人,虽然无论社会阅历、教育背景和思想行为方式都有很大差异,但却有一个共同点:我们都有较强烈的精神追求,都受到西藏乃至拉萨城市文化的强烈吸引。
我义无反顾地闯进了这个圈子,一开始,觉得好玩,每天能接触到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这么多朋友,醉生梦死,终于不用投简历,找工作,看老板脸色,听父母唠叨,多幸福,客人们还都夸着你,羡慕你,人生多美丽。
同时,那些困在城市的樊笼中机械性地重复每天两点一线,被工作生存压抑得无法透气的人们,总是投来艳羡的目光,贪婪地渴求着重获自由呼吸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