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每座庄园都有它的一种文化和制度,而庄园里的秘密也可能藏过好几个世纪。西藏的贵族庄园曾经无比的奢华和繁荣,如果它们依然存在的话,也许会像法国塞纳河畔的数百座城堡,俄罗斯旷野中的普希金庄园、托尔斯泰庄园一样,成为极具文物价值的历史活体。只是上个世纪50年代还残存的数千座大小贵族的庄园,已经在历史的尘埃中迅速地灰飞烟灭了,绝大部分甚至没有留下半点踪迹。而有着700年风雨与光阴的朗色林,还破碎但不倒地屹立在寂寞的沙土之上,成了西藏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庄园建筑——
朗色林庄园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朗色林乡,是西藏最著名的农奴主庄园和古老的建筑,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朗色林庄园又名“囊色林”,意为“财神之地”。庄园的领主曾是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的女婿,这位驸马的官邸叫作朗色林。大约在帕竹万户王朝时期,即13世纪的元末时期,朗色林庄园开始建造。
建筑艺术价值
朗色林庄园处于临江的袋形谷地中,谷地面积达6平方公里,平坦的地形为庄园提供了广阔的可耕作土地。庄园主要由双重围墙、护墙壕、主楼、马厩、经堂、仓库、神殿及花园组成。主楼高七层,是西藏现存最古老的高层建筑之一,比例、尺度比较宜人,造型典雅,与一般西藏寺院建筑的厚重、雄阔的风格有所不同。朗色林庄园几百年的延续或是其宏大的规模,在西藏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对于研究封建庄园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西藏早期建筑艺术都是难得的实证材料。
历史
价值
朗色林庄园是一处西藏早期农奴制庄园建筑的典型实例,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朗色林庄园是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一个缩影,其建筑体现了藏族人民在庄园式建筑艺术上的聪明才智,成为雅砻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观之一。并且曾拥有朗色林庄园的家族出现过一些著名人物,包括多吉扎寺的两位活佛、大学者班禅洛桑益西(1663-1737年)和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噶伦等。因此,对研究朗色林家族及其庄园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
庄园四宗“最”
一
第一宗“最”显然就是庄园的显赫地位了。庄园楼共有7层高,在第三层里有一个朱红色的16柱会客大厅,在庄园里柱子的设置是分等级的,除了达赖喇嘛使用的24柱之外,这里是级别最高的了。朗色林庄园有别于其他贵族庄园的一个特色就是,在主楼体面朝东方的位置,还依附着墙体修建了一列专供活佛使用的经楼,它与主楼体连在一起,浑然天成,但是只有活佛才能使用。
二
第二宗“最”应该就是功能最齐全了。第1层是畜圈和关押农奴的牢房,第2至第4层是粮仓、储藏室、酿酒坊、织卡垫氆氇房、账房和厨房。第5至第7层是朗色林一家的起居室、客房和经堂。顶层上是个大平台,平台的四个角落插着五色的风马旗,站在平台上可以俯视整个村庄、田野以及蓝天白云之下的东山和西山。据了解,最后一任总管家是个尼姑,下面还有六七个管家,有管肉的、管庄稼的、管牲畜的、管农奴的、管饮食起居的、管仓库的;农奴也分得很细,有种地的、有放牧的、有扫院的、有喂牲口的。主楼有专用的粮道,修筑在中间镂空的墙体里。收获的粮食从三楼往下倒在粮道里,打开一楼的取粮口,青稞、小麦、豌豆、大豆就会汩汩而去,吃上数年数月都吃不完。在第1层的地面上,还专门设置了一个狭窄的倒饭口,那是丢放食物给关押在地牢里的犯了错的奴隶的。在庄园的正门之上,有两级露台,管家站在第一级露台,主人则站在第二级露台上,向匍匐在院子里的农奴们发号施令。
三
第三宗“最”就是最具防御性的城堡了。庄园内的每层楼板都是用传统的阿嘎土制成的。农奴们要先将取自冈底斯山脉的阿嘎土夯实,没有了水份,再用桐油来磨,这样夯磨出来的楼面不仅像镜子样光可照人,而即便是里面的木头腐烂了,也可以像水泥一样坚硬而不塌陷。而宽及1.5米的墙体上,还采用了白马草墙,白马草采自常年积雪的高海拔山顶,将每根大小都均匀的白马草扎整齐,再刷上红漆,不仅可以减轻墙体的重量,而且还可以牢牢地吸住远处射来的箭矢,因此白马草墙还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叫“抓箭墙”,只有在寺庙和贵族人家才能使用。
在庄园的外围,即是双重围墙与护墙河。在内围墙四角上,建有守望的碉楼,大门就设于东墙正中,有3米宽。而在内墙与外围墙之间,还开筑了一条宽约5米的护墙河,护墙河在藏式建筑中是很少见的,显然是郎色林大贵族吸收了汉式的紫禁城风格。内围墙的墙体有中空的门,侍卫可以从这里进去围着墙体巡逻。那时的朗色林庄园是固若金汤的。
四
接下来的最后一宗“最”,就是最奢靡腐朽的生活了。要想知道旧西藏贵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朗色林庄园会在无声无息的废墟中给我们提供一个活的标本。在朗色林庄园,即便所有的财宝都遗失一空,庄园里已是空无一物,但每到春暖花开时林卡里次递盛开的花木,却在向你传递出朗色林贵族曾经有过多么超前的“低碳”生活。除了学习印度传来的英国生活方式,当时的贵族以在庄园林卡中种植各种树木为时尚。朗色林家族曾经数次从印度购买树种,驱赶着马帮、牦牛的运输队要渡过炎热的恒河、翻过冰天雪地的喜马拉雅山,一路跋涉数千公里,才能回到西藏。而为了让来自亚热带的树种能够在高海拔的地区成活,当时的农奴们采用了每上升500米,就将树种植在这一地区过冬的方式,等到来年再往上搬迁500米,再适应、再过冬、再搬移。现在在朗色林林卡里生长着的30多种树木,身形已经变异得矮小但每年都会开花结果的苹果树、桃树、杏树和秋海棠,这无疑会让每一个来到那里的人想起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
西藏旅行实用信息
【西藏攻略】可可西里之行王牌攻略
【西藏攻略】骑行的小伙伴,怎么把你的自行车带上火车?
【西藏旅游进藏注意事项】物品准备/证件准备/健康准备/
【西藏攻略】西藏实用贴,超级实用喔!
【西藏边防证办理攻略】西藏哪些地方需要边防证/怎么办
【进藏穿衣攻略】去西藏怎么带衣服
【进藏药品准备攻略】抗高原反应药物及常用药品简介
【拉萨骑行攻略】拉萨骑行DIY
【藏语番外篇】教你说藏语(有罗马发音和汉语发音喔!)
游西藏不可不知的7大风俗与禁忌
【冬游阿里攻略】冬游阿里tpis/冬游阿里线路推荐
【进藏必看】西藏各地市旅游质监执法投诉受理电话
以拉萨为中心的骑行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