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海拔户外活动中,急性高原病(AMS,俗称高反)可以通过正确的方式防治,避免恶化为高原肺水肿(HAPE)和高原脑水肿(HACE)。图片来自:snowbrains
急性高原病(AMS)是医学专业名词,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高原反应”,有人“谈病色变”,一点点不适就疑神疑鬼,演变为心病。也有人忽视身体信号,导致高原肺水肿(HAPE)和高原脑水肿(HACE)。未知就会恐惧,本文将介绍急性高原病的相关知识,帮您化解这种恐惧。
关于急性高原病(俗称高反),《北方的空地》中有一段十分耐人寻味。
“ 有种高反,不是生理上的,是心理上的。随时保持清醒,知道极限和本能之间的界限,可以在海拔五千米的地方走上一辈子,但在海拔一万米的地方活不过五分钟。”(引自杨柳松《北方的空地》)
杨柳松的这段话很适合描述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更像身体的一种过渡反应,在“本能”上,人类对缺氧的适应性,很大程度依赖先天素质,甚至源于基因。在“极限”上,急性高原病需要适应,预防与治疗,不能坐视不管,任其发展为肺水肿和脑水肿。
急性高原病的症状
早期症状——“急性”二字听起来很可怕,但实际上人进入高海拔马上病情严重的并不多见。进入海拔2400米以上2-3天后,出现急性高原病轻微症状的可能性最大,强度则因人而异。
2400米是目前急性高原病发病的海拔最低点。图片来自:tibetdisovery.com 翻译制作:雪线之上。
早期的症状包括倦怠、全身无力,尤其是在费力登山时,急性高原病早期症状通常都是在抵达高海拔后6至12小时发生,轻微者可在24至48小时内缓解。
进一步症状——头痛是急性高原病最主要的症状,并有可能伴有以下的症状:
. 恶心(不舒服)
. 呕吐
. 头昏或头重脚轻的感觉
. 疲劳
. 睡眠障碍
最严重的症状则包括意识混淆、出现幻觉,甚至诱发更严重的肺水肿(HAPE)或者脑水肿(HACE)。
诊断——急性高原病可自我评估表来诊断,如果登上了海拔2400米,加上头痛以及在其他的项目上得分多过3分,就可以作出初步诊断有急性高山病。
图表来自《TRAVEL AT HIGH ALTITUDE》手册,如果在头痛基础上,项目总分超过3分,应该停止爬升,如果没有好转或者进一步恶化,应该下撤。当然,这个3分是一个理论标准,也是风险最小化的谨慎阀值,具体攀登计划需要按照自己的身体反应作出调整。翻译制作:雪线之上。
以下方法可以作为急性高原病是否严重的判断标准:
“ 最直接简单的诊断测试是类似于酒驾测试的方法,让患者进行串联行走测试(Tandem Walking Test),运动能力下降或者失调都无法完成直线,当这种情况出现时,立即向更低海拔转移。”(引自:traveldoctor.co.uk)
串联行走测试(Tandem Walking Test)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测试方法,在醉酒测试,失温测试,急性高原病测试都很有效。
串联测试很简单,让测试者后脚尖触到前脚跟行走一条直线,如果测试者很难完成,则可能躯干运动失调。动图来源:Nada Mekawey上传的《Heel to toe test》
当急性高原病症状出现时,不能疏忽大意,提前发现,及时治疗,并不会产生危险。
急性高原病的成因
高原病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类,慢性高原病在户外攀登中很少见,急性高原病(AMS)最为常见,原因是由于海拔提升过快,人身体没有足够的时间适应气压和氧含量的变化导致低压缺氧,使得氧气不能有效输送到身体各部,如果身体适应则症状会消失,如果不适应则会加重。
主要原因有以下:
含氧量降低——海平面大气中氧气的比例约为21%,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氧气比例不变,但每次呼吸的氧气分子数量减少,故空气中含氧量低。
由图可见,相较于海平面,海拔上升带来含氧量降低,身体面临氧气的减少,甚至持续缺氧。图片来自: altitude.com 翻译制作:雪线之上。
大气压降低——大气压力取决于空气的重量,海拔越高大气顶端至该高度的厚度就越薄,所以该高度以上空气柱的重量就越小,大气压也就越低。
攀登一些高海拔山峰堪比高空飞行,人体会承受内外气压差,当高海拔气压低时,身体会由于压力产生反应,比如水肿和视网膜出血。图为1933年伊恩.道格拉斯(Iain Douglas)代表人类首次飞跃珠穆朗玛峰。图片来自:nationalgeographic.com
氧分压是表示溶解在血中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数值降低表示血液内能进入的氧分子降低,呼吸更困难。图片来自:scienceabc.com 翻译制作:雪线之上。
迅速的海拔提升——急性高原病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海拔提升过快,身体来不及适应含氧量的降低和大气压的下降。
1875年4月15日,工程师约瑟夫.斯宾耐利(Joseph Crocé-Spinelli), 海军军官亨利.塞维尔( Henri Sivel),气象学家加斯顿.蒂桑迪埃(Gaston Tissandier )乘坐“天顶”号热气球进行海拔上升实验,他们从巴黎近郊上升到了海拔8540米,虽然携带了氧气,但是上升速度过快导致了身体严重反应,斯宾耐利和塞维尔在试验中牺牲。图片来自:loc.gov
蒂桑迪埃是1975年热气球海拔实验唯一的幸存者,但是成为聋子,他在实验报告中记录说:
“ 在海拔迅速上升时,人受到可怕的麻痹状态的袭击,体力和精神都渐渐地衰弱下去,感觉不到任何痛苦和不适,相反有内发的兴奋,并不想所处状态的危险,而是愉快地上升、上升……”(引自Tissandier, Gaston (1887) Histoire des balons et des aéronautes célèbres)
后来的研究表明,这种愉悦感和幻觉,正是急性高原病中大脑缺氧的表现,海拔上升速度越快,就越容易发生急性高原病。
“ 在APEX高海拔研究队伍中,从海平面飞到位于海拔3500米玻利维亚的首都拉巴斯,一半的队员在一天之内就被急性高山病影响。在尼泊尔的珠峰地区,徒步到4 000米以上的人群中大约有50%在5天或更长的时间里发生急性高原病反应(AMS),而直接飞到3860m的人群中则有84%受到影响。”(引自Hackett P and Roach RC研究报告《 High altitude cerebral oedema.》HAMB 2004; 5(2):136-146)
当然,大部分的急性轻型高原病,症状是暂时性的,在海拔下降,或者身体适应后常能解除症状。
“ 我们从子梅村(海拔3100米)包车一个小时到子梅垭口(海拔4500米),晚上露营时很多队员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现象,第二天下撤后症状减轻,不过随后几天在3000多海拔的徒步中并没有严重反应。”(引自山友腰子贡嘎环线经历)
把上升的速度限于一天300米左右,让身体有更多的时间来适应环境,可以把风险大大降低,少一些太过着急的迅速攀登同样重要。
2013年,三浦雄一郎在80岁再次登顶了珠峰。年纪较大的登山者往往较少得到急性高原病,这和他们比较不心急,上升较慢有关。图片来自:
个体素质——由于高原是持续低氧环境,任何人进入海拔2400米以上的高原都会有患上急性高原病的风险,症状通常都会在几个小时之后才被发觉,是很难预测同行中哪位同伴会受影响。当然,高原适应力与种族和先天素质的关系也很大。
1953年5月29日,埃德蒙.希拉里(Edmund Hillary)与夏尔巴人向导丹增.诺尔盖(Tenzing Norgay)一起沿东南山脊路线登上珠穆朗玛峰。夏尔巴人长期在高海拔居住,对氧的利用更充分、更经济,只消耗较少的氧就能作较大的功,具有强大的低氧耐力。图片来自:telegraph.co.uk
注意:
. “身体越好越容易高反”是一种流行的说法,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
“ 没有证据表明身体健康就可以预防高原反应,到底缺少氧气如何确切地造成急性高山病的原因还没被发现。”(引自Honigman B. etal研究报告《Sea-level physical activity and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t moderate altitude》. Western Journal Medicine. 1995 Aug;163(2):117-21)
“ 到底缺少氧气如何确切地造成急性高山病的原因还没被发现。应在进入高原的48小时前减少运动。”(引自Hackett P and Roach RC研究报告《 High altitude cerebral oedema.》HAMB 2004; 5(2):136-146)
. 误解:女性不容易高反。
“ 从平原地区刚移居到高原的人群,由于缺氧会导致红细胞增多。男性分泌的雄性荷尔蒙会促使红细胞增生,红细胞过多,容易患慢性高原病;而女性分泌的雌性荷尔蒙具有抑制红细胞过度增生的作用,加之每月一次例假的“释放”作用,可以内在地控制红细胞的过度增生。”(引自《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七期,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
男女之别是在慢性高原病上,急性高原病(高反)并没有提及。
. 高海拔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高原地区民族,或者是长期高海拔活动人群,也会由于人体的局限性在一定海拔遭遇轻微急性高原病,6500米就是一个被广泛记录的高度。
“ 桑珠(珠峰登山向导)背上75升的背包,跟在一个认识路的牦牛工后面出发了。行进中他觉得背包越变越重,万一踩了块石头没站稳,背包能直接把他带个人仰马翻。终于隐约看见6500米的营地时,他已经没有一点力气了,半边身体靠着一块岩石,眼睛渐渐地什么也看不见了。”(引自《喜马拉雅守护者》,蒋玲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夏尔巴人,虽然对于高原早已习惯,但还是会在6500米以上的地方感到头疼。”(引自登山家莫里斯.埃尔佐(MAURICE HERZOG)首登安纳普尔纳(Annapurna)日记)
“ 到了6500米,我感觉我的脑袋像被挤压一般,整个人感觉无法再前进了。”(引自速攀登山家、越野跑天王奇廉.佐尔列(Kilian Jornet)攀登南美最高峰阿空加瓜峰采访 《Kilian Jornet Aconcagua Summits of my Life 》,K天王是越野跑界的明星运动员,他最近正计划16小时内挑战珠峰路线,当然,他在阿尔卑斯地区已经进行了数月的高原适应训练以应对珠峰高海拔环境。)
. 急性高原病目前已知的决定性客观成因是:含氧量,大气压。
. 急性高原病目前已知的决定性主观成因是:身体耗氧量(个体差异),海拔提升速度。
急性高原病的应对
人体在低氧低压环境中可以进行调节,但是适应高海拔需要大概3到5天,提前做好预防措施也能保持较好状态。
个人预防措施——一些措施可以起到预防急性高原病的作用:
. 缓慢上升是预防急性高原病最有效的方法。
“ 缓慢上升是最有效而安全的办法预防急性高原病。”(引自美国荒野医疗协会,wms.org)
在一些运动登山中,无法避免涉及快速的爬升,高海拔速攀运动员会进行相当时间的高原适应性训练。图片来自:aconcaguaonline.net
. 充分休息:另一种预防方式是获得大量的休息。国内和国际旅行可能改变正常的睡眠模式,睡眠不足会使你变得疲惫和脱水,增加急性高原病风险。因此,开始上升之前,计划一到两天的休息来适应你的新环境和睡眠模式,特别是跨时区活动。
. 大量饮水:脱水会降低你的身体适应高度的能力。在海拔适应期,每天喝2 – 3升以上的水,上升期提高1升饮用量。
饮用纯净水,不喝任何含酒精的饮料,酒精是一种镇静剂,会放慢你的呼吸速率,导致脱水和缺氧。避免含咖啡因的产品,如能量饮料和汽水。咖啡因会导致肌肉的脱水。图片来自:shutterstock.com
. 正确饮食: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搭配可以缓解急性高原病症状,改善情绪,保持身体性能。此外,应避免过多的盐。太多的盐会导致身体脱水,天然少加工的食物最佳。
一些高海拔民族的饮食中,都有很多优质碳水化合物。图片来自:57yx.com
. 平常心:在高原上人的精神状态很重要,有的人对高原环境不了解,人云亦云,稍有不适,就紧张恐惧,也有人求胜心切,往往适得其反。
《极限登山》中记录了一个关于高海拔心态的故事:
“ 1991年,我在尼泊尔梅乐峰(Mera)遇到一支商业登山队,共11人,大多数跑过马拉松,完成过铁人三项,11人都未登顶成功,其中适应性最好的两个人,一个修屋顶工人和一个商店老板,两人在攀登前几乎没有进行过任何训练。他们没有一点装腔作势,对他们来说这不过是一次新鲜的人生经历,他们的头脑始终保持着开放,那些运动员则个个自怨自艾。体能状况在高海拔却有其意义,但是体能远非一切,平和开放的心态,远比自我膨胀,一心追求登顶的心态更为有利。”(引自《极限登山》,马克.德怀特(Mark Twight)/ 詹姆斯.马丁(James Martin)著,严冬冬 / 孙斌 译,引用时略有改动。)
保持轻松的心理可以更好的适应高原环境。图片来自:mind42.com
药物预防措施——当快速上升海拔由于季节,时间安排,后勤等因素不可避免时,可以采用药物预防。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有下列药物:
. 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记录与实践都表明乙酰唑胺可以帮助预防急性高原病。不过需要注意:乙酰唑胺是处方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 临床研究表示,处方药物乙酰唑胺对适应高原过程有所帮助,我们的亲身经历也验证了这一点,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充分适应,乙酰唑胺的效果尤为明显。这种药物能增加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尤其是静息时。你的呼吸频率会在睡眠时自然变慢,减少你摄入的氧气,增加急性高原病发作的概率,乙酰唑胺可以抵消这一作用。你可以向内科医师咨询这种药物是否适合你。”(引自《登山进阶》(Alpine Climbing:Techniques to Take you Higher),马克.休斯顿(Mark Houston)凯西.柯斯利(Kathy Cosley)著)
同时,布洛芬(Ibuprofen)可用于减轻高海拔所引起的头痛,但是止痛药并不能治疗急性高原病,复方党参片也能缓解不适感,吸氧也是一种缓解而不是治疗方式。
高原适应——适应性训练是最有效的急性高原病预防方式,因为急性高原病最主要的原因是过快的海拔提升,身体没有有效适应。
. 进入:进入高海拔处(海拔1,500米以上)之前一晚应在中海拔处停留以加强适应。避免在一天之内从低海拔进入2500米以上露营,每上升1000米应该适应休息一日。
在海拔2,500米以上时,每一定点停留一至二天后才再继续爬升。图片来自:en.wikipedia.org
. 爬升:当海拔超过3000米的时候,控制自己一天大概只上升600-800米;或者是当要攀登5000米级别山峰的时候,在海拔3000米的大本营住1-2天都是不错的选择。(普遍的理论参考阀值,个体可能有差异)
大本营修整是适应高原和恢复士气的好方法。图片来自:exploringtourism.com
. 扎营:每次的营地可以逐渐往高海拔推进,但重要原则是下个扎营处不要在一天内上升超过300米。(普遍的理论参考阀值,个体可能有差异)
比如登山者可以在一天内从3000米爬到4500米,但在晚上一定要回到3300米高的地方过夜。图片来自:friendmania.net
. 登顶:登山时应扎营在较低海拔处,每次攻顶后要回到较低海拔的营地休息,可以避免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
每次要攻顶前应该在较低海拔处过夜。图片来自:ii.uib.no
找到自己的阀值
无论是急性高原病自我评估表的打分项目,还是每日600-800米的海拔上升值建议,这些都是普遍性的数字,登山者可以以此作为参考,根据身体承受能力计算出合适自己的阀值,找到适合自己的高原应对方式。
“ 许多攀登者在适应了大本营的高度后就开始攀登,每次只上升300米左右,这样就导致了攀登时间极度漫长,发生危险或天气变化的可能性也更大。另一些攀登者则通过反复攀爬路线的较低部分进行适应,但如果这一部分路线存在危险,就会导致没必要的风险。我个人习惯在尝试正式的攀登之前,现在别处尽可能高的海拔上进行适应,一旦攀登开始,我就完全相信自己的适应能力,尽可能快速攀登,毫不担心适应问题。”(引自《极限登山》,马克.德怀特(Mark Twight)/ 詹姆斯.马丁(James Martin)著,严冬冬 / 孙斌 译)
急性高原病是自然对人类身体的测试,也是预警,症状出现之后建议立刻停止上升,如果恶化或者没有缓解迹象,请降低海拔高度,这无关勇敢与否。
作者:宇昕
更多户外攻略热帖请点击
【户外攻略】拉萨旅行,你知道哪些必备品?
【户外攻略】背包客的十大安全提示
【户外攻略】户外鞋怎么挑?
户外运动装备清单
【户外攻略】DIY!户外摄影摄像携带系统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