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雪顿节,当人们观赏完“展佛”后,都会去罗布林卡公园看一天的藏戏,从雪顿节开始到结束,每天11点准时开始到下午5、6点结束,大家熙熙攘攘地铺个垫子,带点食物,藏戏每天的内容都会不一样,吸引着老年人和旅游前往。因此雪顿节也有“藏戏节”支撑。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阿吉拉姆藏戏是指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用卫藏方言演出的,以白面具流派和蓝面具流派为其艺术传承的,传统广场式演出的,以“八大藏戏”为其演出剧本的,演出季集中在拉萨“雪顿节”的传统流派。
藏戏在体统上分为有三大流派,分别为日喀则昂仁迥巴藏戏、日喀则南木林湘巴藏戏和日喀则仁布江嘎尔藏戏,因此不难看出藏戏起源于日喀则,同时,也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反应了藏族人民道德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综合性艺术。
因此,如果喜欢看藏戏的话,要提前做好一个位置。整个藏戏的表演过程中,在罗布林卡公园的一个角落里,没有舞台,也没有场景变化的道具,所有的变化都是通过语言或者是人物的变化、动作、演唱来表现的,而且你会发现歌舞队始终不退场,歌舞队和剧中人站成一个半圆,当一个局中人表演完毕,歌舞队的就表演一番,剧中的人也会参与其中。有一个部分被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也是一个宗教仪式性的表演节目。“扎西”由全体演员(歌舞队和剧中人)一起表演。
黄色面具代表容光焕发、功德广大、知识渊博,系活佛、仙翁所戴
半白半黑面具代表嘴甜心毒,两面三刀,专门挑拨离间者
白色面具代表人物性格纯洁、善良、温和、无害人之心,意味老者长寿
蓝色面具代表正义、勇敢、为勇士相
整个表演过程都是藏语,比较传统。因此对于我们而言,基本上就是看图说话,其实,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每一个上场表演的人都会带一个面具,而每个面具都会有所不同,他们用面具就说明了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以及喜怒哀乐的情绪。
一片土地、一群演员、一个鼓手、一个钹手,没有节目过度的主持人,没有繁华的背景序幕,只有一群人围绕着一个中心,唱出自己体会到的藏族故事,因此也有这样一种说法是藏戏是藏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也希望越来越多的朋友去观看,学习,使藏戏的淳朴传承下来,流传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