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纪录片《布达拉宫》截图
我们随着纪录片《布达拉宫》的镜头走进布达拉宫建筑深处,去探寻它历久弥新的不朽秘密。
首先北京大学的昆虫研究员曾华博带着我们来到布达拉宫神秘空间的地下空间去捉虫子。这个地下空间俗称地垄,是指布达拉宫与红山山体相交接、倚靠的地方。布达拉宫依山而建,外观高达13层,其中下方八层都与山体相连,成为支撑上方建筑的基础,它们不止是地基,更和山体,由条形石与木头构建出大小不一的迷宫般的地下空间。
曾华博士率领的小分队发现布宫深处竟是一个如此丰富的生态世界,有着各式各样的虫子。当然这儿的虫子是他们的对手,木头的虫蛀会影响建筑的安全,要对其进行防控。在这儿有一批历史很久远的木材却毫无虫眼,原来是400年前的人们将木头用烟薰,这是种很好的防蛀手段。
从地垄一路往上到金顶,无论是依山而建的建筑结构、地下空间丰富的生态环境、还是老祖宗防蛀的智慧……这个过程无不在印证布达拉宫是一座“生态建筑”,这一定也启发了曾华博士他们,比起直接粗暴的化学手段防虫,他们选择了更为生态的解决方案,利用不同生物间合纵连横的关系的生物防治方法。
当听到“生态建筑”这个概念时,是很妙的,何谓“生态建筑”呢?布达拉宫这座活着的宫堡就是最好的答案。比如布达拉宫墙体上层材质不是砖瓦,而是通风透气性更好的白玛草;布达拉宫的梯子是木制的,是由文保科的木匠师傅就地取材,用传统工法打造的;布达拉宫里的人们工作生活与这座建筑是紧密相关的,人的“生态”也在其中稳定高效地运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这座活着的会呼吸的宫堡,守护生命的同时更圆满了智慧。
这座活着的宫堡的生命是可持续的。将梯子修好后,木匠师傅们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梯子的背面:顿丹、普琼、次朗。普琼说,“我们会被遗忘,但梯子不会,梯子会一直留在布达拉宫”。生命有始终,造化可永恒。从过去到现在,雪域高原的馈赠、自然净土的滋养,人类的智慧,延续数个世纪,让布达拉宫既是历史的建筑、文化的建筑、也是一座万物循环、生生不息、活着的宫堡。
中国西藏的生态文明建设
不仅布达拉宫是“生态建筑”,西藏也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拥有几乎所有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具有独特复杂的地理环境和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
摄影师/李珩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西藏时指出:“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战略定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多年来我们始终不忘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叮嘱,一直在努力做“绿水青山”的践行者,做“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如今,造林建设工程在拉萨南北山染绿荒山,高寒高海拔树种落户那曲种出希望,白唇鹿现身拉萨河畔从容喝水,藏羚羊在唐古拉山迁徙穿梭浩浩荡荡……这片高原净土,依然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