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老神秘的乃萨面具
到雄浑洪亮的吉堆皮鼓回响
从精美华丽的岗则铜器
再到舒适美观的门当卡垫、”雪萨轧塌”
每一笔每一划,每一针每一线
都凝聚着匠人们无数个日夜的心血
他们用双手与岁月较量
将平凡的材料幻化为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它们宛如一个个神奇的万花筒
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带你探索这五项古老手工技艺背后的故事!
1
乃萨面具制作技艺
“面具”下的千年历史
旺久多吉与徒弟共同制作面具
在山南贡嘎县乃萨村里的一个作坊里,年近花甲的第五代传承人旺久多吉在角落的泥台上雕刻着面具的五官。
旺久多吉在雕刻面具
乃萨面具上的每一个表情,每一道纹理,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或是威严庄重,或是慈祥悲悯,这些面具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仿佛拥有灵魂,诉说着古老的传说和信仰的力量。
充满神秘色彩的乃萨面具
当地小孩与乃萨面具
雕刻师们凭借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将心中的想象化为有形的艺术,使得乃萨面具色彩鲜艳,深受本地群众的喜爱呢。
2
吉堆皮鼓制作技艺
皮鼓传出的千年回响
制作吉堆皮鼓,犹如一场精细的雕琢,需要经过选材、制皮、蒙皮、调音等多道工序。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皮鼓的形状、厚度、音质等因素,以确保其在外观和演奏效果达到近乎完美的境界。
在工匠们的手中,吉堆皮鼓不再仅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每一次敲击,都激荡着人们内心深处的热情;每一个音符,更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和对未来的期许。
3
相传,文成公主来到洛扎门当,看到这里的羊毛和染料资源丰富,便传授了编织技艺,在门当和次麦中间的翠甲萨传授了染色技艺。后来,门当怕觉等家族把氆氇、邦典、卡垫等编织技艺传承下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现在的门当卡垫编织技艺,其穿杆结扣法,在洛扎乃至西藏卡垫编织技术中都是独树一帜的,具有平整、柔软、密度紧、经久耐用等特点。
门当卡垫多样的产品
当你触摸门当卡垫,便能感受到那温暖而厚实的质感,它是家居装饰中的点睛之笔,更是文化传承的珍贵载体。如果你来到洛扎,不妨带走一张门当卡垫!
4
岗则铜器锻制技艺
“捶打”下的古老传承
从实用的餐具到华丽的装饰品,每一件贡嘎岗则铜器都是匠心独运的佳品,皆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无不展现出藏族人民对美的独特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岗则铜器
岗则铜器锻制技艺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岗则铜器锻制的过程并非易事,除了第一步裁剪铜板外,还要重复着加热软化铜板,冷却铜板,将铜板锻打出形状,再将铜板加热软化这几个步骤,直到千万次捶打过后才逐渐幻化成精美的器物,线条流畅,形态优美。
整个锻制过程需要14天之久,正是这种坚守和传承,让这一古老的技艺得以延续至今,不禁让人感叹山南非遗手工的珍贵和深沉的魅力!
参观地址:贡嘎县岗则铜器锻造工厂
5
雪萨“轧塌”编织技艺
扎日雪山
村民用绒毛编制帐篷
早在吐蕃王朝早期,雪萨“轧塌”已具有一定的技艺基础,其用本地牛羊绒毛纯手工编织,“轧”在藏语中意思是黑帐篷,“塌”是手工编织的意思。
匠人正在用传统织机编织
一路伴随当地牧民祖祖辈辈的黑帐篷、牛毛毯子、牛毛糌粑袋、牛毛粮食储存袋等生活用品,均来自雪萨“轧塌”编织技艺,这一技艺的精妙之处在于对原材料的精挑细选和对手工的极致追求。
在山南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
手工类非遗犹如璀璨的星辰
闪耀着千年的智慧与光芒
他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
更是心灵的对话和历史的诉说
欢迎你来到藏源山南
亲身感受它们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