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难度大,场景却比肩欧洲胡椒贸易,西藏历史上不可忽略的大事件!

2023-10-30 1,863

一条长长的队伍搬运着物资,艰难地行走在荒芜的藏北之地,在刺骨的寒冬,一群身着藏袍的人在苍茫的湖面上忙碌着采盐,你以为这是虚构的电影吗?

这是藏北牧民们延续千年的驮盐生产方式。

藏袍是藏北人民身着的衣物;酥油和牛羊肉是他们的主食;黑帐篷是他们移动的房子。

在这座房子里上演了诸多让人潸然泪下的故事情节,其中自然也包括驮盐队临行前的忙碌和凯旋归来的喜悦。

下面大家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这支穿越千年的驮队吧!

藏北驮盐的故事

驮盐这一生产方式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驮盐也有驮盐人、驮盐的规矩和惩罚制度以及驮盐语言、歌曲和驮盐用具。

藏北虽然盛产牛羊肉和酥油但没有青稞和小麦等粮食,所以藏北草原的牧民们必须要用同等价值的物质与拥有粮食的农民和周边人进行公平交易。

工作难度大,场景却比肩欧洲胡椒贸易,西藏历史上不可忽略的大事件!

来源:今日头条正版图

藏北盐巴在藏语中又称为“羌塘盐”对于西藏其他地方来说,藏北盐又是奢侈品,于是,一场类似于欧洲胡椒贸易的场景在这个偏远地方悄然上演。

藏北有大小上千个湖泊,其中盐湖就有二百多个,盛产食盐和其他工业盐酸。运送盐巴俗称“驮盐”除了物质所需外还有另一种存在意义那就是“藏北男儿的成人礼”。

藏北男儿的“成人礼”

我国自古就有成人礼仪,男孩子叫做“冠礼”,在藏北草原男儿之后“初次参加驮队远行”就是他们独有的成人礼。

据藏族著名史书《贤者喜乐》记载:“囊日松赞还骑上穆德龙巴在扎森定玛措湖边得到的具有神力的宝马,领着名叫章·迦波和穆·本江仁波的两名大力士,杀死长角野牛,在北方修建托巴城。

工作难度大,场景却比肩欧洲胡椒贸易,西藏历史上不可忽略的大事件!

 

在回来的路上,将野牛肉驮在马鞍上,因牛肉拖在地上发现了湖盐。在这以前吐蕃并没有发

现湖盐。按照此段记载,大概可以推测驮盐这一生产方式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孔孔盐湖是最著名的藏北盐湖,离拉萨有千里之遥,是驮队经常采盐的地方之一。驮盐人扎营在盐湖边,从盐湖中采盐,将采到的盐堆积在湖边,等水分蒸发之后装进牛毛编织袋。

驮盐工具细谈

驮盐本身是一种生产方式,生产实践中需要很多人力物力的支持和辅助,在此工具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障这场贸易交易能够顺利进行,从采盐到顺利进行藏北盐巴的过程中一共采用十一种工具展开这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

“拉查”

工作难度大,场景却比肩欧洲胡椒贸易,西藏历史上不可忽略的大事件!

 

“拉”在藏语中表示手的意思,“查”是黑白相间的混合色。“拉查”是由诸多羊毛制成的白线和牛毛制成的黑线缠绕在手腕上。

“嚓兰鞋”

工作难度大,场景却比肩欧洲胡椒贸易,西藏历史上不可忽略的大事件!

 

驮盐戒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要穿“嚓兰鞋”但是下盐湖的人几乎都会穿“嚓兰鞋”,这是处于保护意识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服饰。

驮盐人在取盐期间穿“嚓兰鞋”,上岸后将“嚓兰鞋”浸泡在淡水中,为第二天的下湖做准备。

盐袋

工作难度大,场景却比肩欧洲胡椒贸易,西藏历史上不可忽略的大事件!

 

藏语称“嚓吉”是驮盐途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嚓吉”大多数是由牛毛和牛绒毛编织的袋子,地方习性有很多种。

“嚓吉”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牛驮的“嚓吉”,此类“嚓吉”体型与容积率成正比能装下很多的盐巴,第二种是羊驮的“嚓吉”体型当然能够装下的盐巴少,

针和黄羊角(古茹)

工作难度大,场景却比肩欧洲胡椒贸易,西藏历史上不可忽略的大事件!

 

在藏族牧民的传统习俗中一个成年男人身上必须佩戴针、锥、匕首,其中的“针”在驮盐途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除此外还要准备一个黄羊角,针的主要用途除了缝合“嚓吉”外还可以修补在路途中破烂的鞋子,“古茹”是指黄羊的角,在牧区将黄羊的角挂在腰间的牧民随处可见。用针缝好的“嚓吉缝口”淋湿后,盐巴深陷于“嚓吉”中无法用手抓缝口这时这就轮到黄羊角登场用尖端线捞出来。

“萨玖”

工作难度大,场景却比肩欧洲胡椒贸易,西藏历史上不可忽略的大事件!

 

每次将一部分盐巴往“嚓吉”中装完后用木棍反复加塞,这一操作可以使“嚓吉”里装的盐巴更多,这个工具就是“萨玖”。

“琳阿”

工作难度大,场景却比肩欧洲胡椒贸易,西藏历史上不可忽略的大事件!

 

“琳”在藏语中是有方向之意,“阿”是五个的意思。

“琳阿”通常由山羊皮制作,山羊皮的四个角和湖里捞盐时渗水用的洞,加起来有五个部分。所以得名“琳阿”起到过滤的作用

牛羊的肩胛骨

工作难度大,场景却比肩欧洲胡椒贸易,西藏历史上不可忽略的大事件!

 

远古时期藏族人民用牛羊的肩胛骨将堆积的盐巴装到“嚓吉”中起到勺子的作用。

驮盐牛羊

工作难度大,场景却比肩欧洲胡椒贸易,西藏历史上不可忽略的大事件!

 

驮盐牛驮盐牛是指专门驮运盐矿的牛包括驮盐羊、卓羊、垛羊,大部分驮盐牛是公牛也有少数驮盐母牛,驮盐母牛是指一种为没有生育功能的称为直羌,二是三四年没有生过牛犊的母牛。

山羊皮袄和斗兰

工作难度大,场景却比肩欧洲胡椒贸易,西藏历史上不可忽略的大事件!

 

下盐湖捞取盐的时候都会穿山羊皮袄,山羊皮较羊皮较为耐湿易干。所以驮盐人的另外别称叫做穿山羊皮袄的人。

2017年,那曲市广播电视台为记录这一古老传统的生产方式,利用18个月的时间,拍摄制作了西藏自治区对外宣传纪录片《远去的驮队》,再现了藏北驮盐队浩荡身姿,将隐秘的行规和习俗呈现世人,看见驮盐人的艰苦、危险、勇敢与欢乐。

目前,这部纪录片上集已经上线,腾讯视频搜索《远去的驮队》可看!

备注:本文中的插图均来自纪录片《远去的驮队》

本站在建设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若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日内删除。

玩转西藏 目的地 工作难度大,场景却比肩欧洲胡椒贸易,西藏历史上不可忽略的大事件! https://www.51wzxz.com/150153.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