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土,地处西藏自治区西部边陲,阿里地区的最北部,素有西藏“北大门”之称。
它是新藏公路的咽喉要塞,被称为新藏线公路的“第一驿站”。
既有厚重的历史沉淀,又有绝色自然景观。
从狮泉河镇出发,沿219国道去日土。
越往西走,山体越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褐色的嶙峋的山体在平原上突兀地隆起。
阳光打在山尖上,呈现出明暗的鲜明对比。
喀喇昆仑山脉和和冈底斯山支脉横穿日土全境。
沿班公措—怒江断裂带形成高原地势最低的巨大集水洼地,在四周山脉之间沿断裂带为宽谷或串珠状湖盆洼地。
所以,日土,是阿里三围中“湖泊围绕的地方”。
219国道从沿途的湿地中穿过。湿地上河流弯弯,倒映着山体。
水平如镜,截然分明。
天空清亮,四野无声,偶有路过的车辆停下来拍照。
湿地上的黑颈鹤总能给人惊喜,它们伸着长长的脖子优雅地散步,旁若无人。
日土岩画:藏地密码
到日松乡,路边有一处用围栏围起。
这是著名的日姆栋岩画。
在山体崖壁上,可以看到一些线条勾勒的图画。牛、马、羊……是动物的模样。
日姆栋,藏语是“鬼神之画”的意思。日姆栋岩画中人物形象有狩猎者、舞者、牧者及骑者等;自然物图像有太阳、植物等等。
没有文字的时代,古人用图画记录下他们的生活。
从这些线条中,我们想象着先人放马牧羊、祭祀打猎。
岩画是阿里高原古代文化遗存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远古的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艺术再现。
日土岩画的年代最早可以上溯到史前时期。
这些岩画,为我们今天了解象雄文化提供了形象的史料依据。
事实上,日土的岩画分布很广,大概近50个分布点。是西藏岩画中最全面、也最具代表性的。
岩画是鲜活的历史,它告诉我们,曾经的日土,或是一片繁荣昌盛之地,这段繁华时期,正是它的岩画的繁荣时期。
岩画中的某些动物图案,也证实了青藏高原西部地区与欧亚北方大草原艺术之间的联系。
在方士武主编的《日土岩画世界》一书中写道:
来自北方欧亚草原地区的游牧文化可以从两个方向进入青藏高原:一条通道来自于东部,即从甘青地区的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或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文化一般是顺着这条通道向青藏高原推进;另一条通道则正好沿日土进入,日土是藏西与其北部、西部诸族接触的通道。通过这条道向西与印度河流域、克什米尔、拉达克等地区联系,向北则可直接与新疆即古代西域相联。日土岩画告诉我们,以前日土是藏西通往外界的交通要道,且如今仍是藏新公路的重要起点。
日土宗:“小布达拉宫”
过了日松乡。从左边的一条路拐进去,可到日土宗。
日土宗,格萨尔王之大将鲜拜的驻锡地,后为日土宗政府所在地,据说宗城堡院内有一层楼高的鲜拜之灵塔,故又称“鲜拜卡”意为鲜拜城堡。
从远处看,一座孤零零的小山,突兀地矗立于平原之上。
但依稀可见当年宗堡的模样。依山就势,地形与拉萨布达拉宫极为相似,故有“小布达拉宫”之称。
《格萨尔王传》,被誉为世界上迄今为止演唱篇幅最长的英雄史诗,是形象化的古代藏族的历史画卷。
日土,处在羌塘高原的西部边缘,所以青藏高原牧区最崇尚的格萨尔王的传说也在这里出现了。
山下有数户人家,密密地排列着房屋。
还有数座白塔和拉康:蔡龙拉康、乌江玛尼拉康、扎普玛尼拉康。是当地信教群众从事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顺着“之”字型台阶上山。
抬头,残垣断壁耸立其上。历史的沧桑让人唏嘘。
山上是伦珠曲典寺。数只鸟停在寺庙的墙体上。见有人来,扑愣楞地飞起。
寺庙左侧是集会大殿、护法殿、赞康殿、莲花生殿,右侧是一排僧舍、演习广场等。
寺庙创建于1600年,距今已有400多历史。
据寺院里的僧人介绍,寺庙有300多部《甘珠尔》经书,200多部《丹珠尔》经书。寺庙属格鲁派,主供弥勒佛。还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
寺庙二楼墙上有31位堪布(主持)的画像。楼上是护法殿,女人禁止入内。
伦珠曲典寺曾经在后藏声名显赫,鼎盛时共容纳五个教派的喇嘛达430人之众,建筑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
站在山顶往下看,山下沃野千里。
阳光铺天盖地。
班公湖:天光云影共徘徊
过日土县城不久,到达玛嘎尔草场。
金黄的草地上,马儿们三三两两,自由散放。
再往前走,一汪湖水清澈如镜。
班公湖,藏语称此湖为“错木昂拉仁波”,意为“长脖子天鹅”。
2018年在CNN公布的“全球自然奇迹Top50”中,班公湖列第9位入选。
它是中国最长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长最著名的裂谷湖之一。东西狭长约为150公里,100公里在我国境内,50公里在印控克什米尔境内。
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电影的结尾,一道蜿蜒碧蓝的湖水倒映着群山,这个湖泊便是班公湖。
它在中国境内为淡水,水质纯净,水中有无磷鱼和细磷鱼,湖边水草丰美。而在印度境内就成了咸水,周围萧然一片,寸草不生,煞是神奇。
班公湖的美,美在水色。临近湿地的湖里金黄的水草摇曳,水色斑斓。
诗人徐志摩曾在《再别康桥》中写:“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如若他来到班公湖,也定会爱上这里的水草吧!
远离湿地的湖水则十分清澈,湖水由于光照、深浅、亮度等因素,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绿如碧、蓝如玉。
20世纪初,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曾两度考察班公湖,认为班公湖历史上是藏北西部外流水系的巨大通道,后因气候变化,藏北湖泊水位下降而各自封闭成内陆湖。
至今湖边遗存的古湖岸线和湖阶地有九级之多,最高一级高于湖面约80米。
班公湖的美,美在水鸟。
班公湖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鸟岛。每年5月至8月之间,有成千上万只各种鸟类在岛上繁衍后代 。
在湖畔,你可以随时用相机镜头捕捉它们的身影,或是振翅高飞,或是凌波微步,或是随着波浪一起一伏。
还有什么比这里的鸟儿更自由自在的呢?
站在湖畔,光是看鸟儿,都可以看上一整天。
如果你是从新藏线入藏,经历了出叶城以来约1000公里的荒漠戈壁后,一头撞进班公湖的碧水里,该有多么痛快。
当然,你还可以坐上游艇,环湖一周,看群鸟集翔。
日土,这片中国最西边的土地,远离世事喧嚣,守着长长久久的岁月。
日土县其他旅游景观
∨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羌塘自然保护区在阿里境内的草原包括:措勤、改则、革吉、噶尔及日土部分区域在内的广大地区。
这里有皑皑的雪山和冰川,和众多的濒危野生动植物。
尤其是被称为“高原神兽”的金丝野牦牛,主要分布在日土县。
【德汝度假村】
位于日土县日松乡。游人可以在此跑马射箭、高原垂钓,品尝传统藏族饮食,饱赏民俗歌舞盛宴。
【桂仓衮多吉修行洞】
位于日土村西面的7公里处。
此洞据说是桂仓衮布多吉的一生修佛洞,进入此洞中,有自然形成的桂仓大师的形象,上供仙女、护卫将军等。
【扎普琼仓水晶洞】
位于日土县热帮乡扎普村境内。
"琼"(藏文作khyung)亦俗称"大鹏鸟"。
琼仓水晶洞是鸟窝似的山洞和洞中自然形成的大鹏水晶巨石,传说打开此山洞的是莲花生大师。
【多玛绕协水晶洞】
距日土县多玛乡15公里。
水晶洞分两处,按照藏族人的习俗第一处只能让男士进入。
第二处水晶洞口在山正面的半山腰上,男女都可进去,到洞口的途中会看到莲花生大师的脚印,从此处到洞口的路象征解脱路。
【甲亚布神洞】
位于日土德汝村境内,距县城约60公里。
神洞坐落在甲亚布神山,神山旁边有个盐湖,从盐湖望甲亚布神山形似马耳。相传甲亚布神山是一百座神山的父亲,所以来此朝圣的当地农牧民特别多。
【白仓古如修行洞】
位于日土村西北面的8公里处。
洞外经幡飞扬,信徒站在离洞口十余米处,双手合十,默念经文,把手里的哈达随风飘扬,据说哈达飞得越高,证明今年的运气越好。如哈达站在山顶的位子越高,今年将有喜事连连。
【郭孜康玛尔土堡遗址】
日土县多玛乡多玛村境内,位于著名的绕协圣洞东南5公里。北靠郭孜红山,朝南面对郭孜草坝,其西200米处是郭孜温泉。
据当地长者讲,此土堡的真名叫巴姆卡尔,是《格萨尔王传》中的著名女将巴姆所建。
【藏卡尔侠戌堡遗址】
位于日土县多玛乡多玛村内。
戌堡背靠高耸入云的藏卡尔大石山,坐落于西边伸出的灰白色岩崖嘴顶上。
在戌堡背面有一条通向山顶的通道入口处,依山修建了1座碉堡。
【甲维卡尔堡遗址】
位于日土县日土镇德汝村。
堡寨遗址由干砌石墙、戌堡、村落、农田等组成,面积约20万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其石构建筑内存有大量箭头和箭杆。现存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村落遗址和墙体基石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