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吊脚楼,到新农村,墨脱的建筑之变

2022-11-01 2,201
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过:
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
最庞大、最复杂的
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
更显著、更强烈,也更重要
 
要了解墨脱
不妨从它的建筑开始
而提到建筑
这里的吊脚楼是绕不开的
因为它们代表着门珞民族曾经的艺术意象
 
 

从吊脚楼,到新农村,墨脱的建筑之变

 
很多人对墨脱的第一印象是神秘,除了在《藏地密码》《藏海花》《莲花》等文学作品获得的神秘,百科全书般的动植物资源带给人的好奇,当然还有这里传统吊脚楼建筑所让人产生的惊叹。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在扎墨公路通车之前,每一个去到过墨脱下面的乡村的人,一定都见过时而出现在雅江两岸重重叠叠、紧密相连的吊脚楼,在他们的回忆里,这些建筑似钢琴上的黑白按键,凝固在时间里。

从吊脚楼,到新农村,墨脱的建筑之变

墨脱传统吊脚楼
 
作为门巴族、珞巴族主要的聚居地,墨脱吊脚楼,自然也成了曾经的门珞民族最主要也是最有特色的民居。
 
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
小楼山间里,吊脚山边里。
 
吊脚楼,将房屋底层架空,广阔的二层空间用以居住,从底下仰视,如同吊在半空,故得名「吊脚楼」
墨脱吊脚楼一般为干栏结构,屋内地板与地面相距1~1.5米,地板四周(也有三面)用石块砌成,留一小口,饲养牲畜和堆放柴禾。

从吊脚楼,到新农村,墨脱的建筑之变

德兴乡易贡白村,远处俯视犹如散落的彩带📷拍摄@袁丽敏
 
住房绝大多数用木板作墙壁,屋顶呈“人”字形,上面用茅草、木板、竹片等覆盖,再用压条或石块加固,整个住房大致呈方形,门外有晒台及登上晒台的木梯。

从吊脚楼,到新农村,墨脱的建筑之变

炊事进餐用的火塘
 
屋内一般分为3个部分:一是住屋,比较宽敞明亮,内设火塘,是炊事进餐、取暖待客之处,也是一家人睡卧的地方;二是在进主室的左边有两间宽能放一张床的一大一小的单间,大间叫“绕塞”,用于招待房,是客人的住处,小间是存放贵重物品和衣物的小仓库,叫“果干”;三是进门的右边有煮酒灶,称“塊囔”。

从吊脚楼,到新农村,墨脱的建筑之变

墨脱传统吊脚楼旁建的粮仓
 
距住房有一定距离还有一个粮仓,粮仓离地面约2米,用结实耐腐的立柱6根~12根支撑,立柱与粮仓底部垫有圆形木盘,离地1.5米左右,以防鼠防潮。

从吊脚楼,到新农村,墨脱的建筑之变

墨脱传统吊脚楼旁建的粮仓📷拍摄@张静
 
这样的结构,既解决了地理条件的约束,又节约了耕地,散布在山川江流间,让寂静的大地热闹起来。
 

从吊脚楼,到新农村,墨脱的建筑之变

 
曾经,由于高山深谷阻断了墨脱与外界的交通,因此墨脱的吊脚楼曾在很长的时间里成为门珞民族的主要居住方式。
如今,随着现代化脚步快速发展起来,一片片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村慢慢取代了曾经的吊脚楼。

从吊脚楼,到新农村,墨脱的建筑之变墨脱村

漫步在如今墨脱县城边的墨脱村,我们仿佛还能感受到十几年前成片吊脚楼的影子,不同的是,如今舒适的居所,让这里的墨脱人开起了商店,做起了墨脱特色美食。
沿着田园山路去到格林村,你或许也能感知到这里农旅融合带来的新方向:住进云上的新村,采茶、观花观鸟或是森林康养,这或许也是墨脱更多的村落所要走的路。

从吊脚楼,到新农村,墨脱的建筑之变

格林村📷图源@黄家斌

从吊脚楼,到新农村,墨脱的建筑之变

格林村📷图源@西藏日报

从吊脚楼,到新农村,墨脱的建筑之变

玛迪村

从吊脚楼,到新农村,墨脱的建筑之变

德兴乡
 
如今,墨脱的乡村旅游,因为有了这些新村建设、基础设施提升、当地家庭式餐饮的有效结合,才让每一个旅游者的墨脱之行变得丰富多彩。
当然,有了新村,我们自然也不会忘记墨脱吊脚楼在历史进程中所带来的益处。
如今,我们希望通过吊脚楼,让更多人知道墨脱的历史文化,再从历史里进行突破,以便找到更适合现在墨脱的建筑融合体。

从吊脚楼,到新农村,墨脱的建筑之变

它以展品的形式出现在莲花阁
让我们获知墨脱的建筑历史
 

从吊脚楼,到新农村,墨脱的建筑之变从吊脚楼,到新农村,墨脱的建筑之变

2022年,清华大学乡村工作振兴站
对吊脚楼建筑测绘
设计出更多契合墨脱建筑的设计
 
从吊脚楼
到云上的墨脱新村
我们不忘墨脱历史留下的建筑智慧
未来
我们也必将邂逅不一样的墨脱

本站在建设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若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日内删除。

玩转西藏 目的地 从吊脚楼,到新农村,墨脱的建筑之变 https://www.51wzxz.com/149172.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