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喆·林舍:隐于百年古寺,藏于千年古城

2022-05-07 2,623

丹喆·林舍:隐于百年古寺,藏于千年古城

 

 

■ ■■■■

 

 

「 古寺 X 古城 」

 
这是一个当地居民视角自发实践的历史空间微更新,在尊重毗邻的神圣空间氛围不受打扰并与其亲切共存的基础上,有机整合进百年庙宇的有趣视角。隐匿于寺中、安住于古城里,栖息在蓝天下。

 

藏于古城中的丹杰林寺。(图源@张静)

丹喆·林舍:隐于百年古寺,藏于千年古城

 

 

●●●

 

 

「 隐匿在庙中 」

 

 

丹杰林寺是拉萨四大林之一,“丹杰”在藏语中意为“佛法兴盛”,“林”为“洲”。丹杰林寺所在原址过去是地方政府的公房。第六世第穆呼图克图在1757年正式就任摄政一职,在他摄政后第五年即1762年,成功改建为寺院,成为拉萨第一林。乾隆皇帝赐匾额“丹杰林”,从此通称丹杰林寺。

 

藏于古城中的丹杰林寺。(图源@张静)

丹喆·林舍:隐于百年古寺,藏于千年古城

 

第七、第八世第穆活佛同样执掌过摄政职务,丹杰林寺扎仓和拉章得到了空前繁荣,该寺是四大林中最早建立且占地面积最大的,过去在整片丹杰林地盘中除了极少数贵族房产外,皆为丹杰林寺所有。但后来经过历史沉浮,丹杰林寺的势力财力极大消减,所剩唯一的寺院主体建筑的二楼和三楼也划分给了桑耶寺,作为后者的属寺经管。

 

白天在丹杰林寺朝佛的居民。(图源@张静)

丹喆·林舍:隐于百年古寺,藏于千年古城

 

如今我们所能看到的丹杰林寺是一座三层建筑,三楼是寺院神殿和僧舍,一、二层是传统藏式四合院。这里的香火依旧旺盛,许多因路途遥远不能去桑耶寺的人们也会选择前来一拜,每天清晨在桑烟缭绕中有无数信徒带着供灯、供酒纷至沓来。

 

走出神殿的回廊是僧人们的僧舍,可以看到楼下一栋纯白的当代建筑,它安静隐匿在寺院的怀抱中,悄然生长,它的名字叫丹喆·林舍。

 

丹杰林寺绛红色的墙体在古城中格外显眼。(图源@张静)

丹喆·林舍:隐于百年古寺,藏于千年古城

 

身处其间,清晨可以随寺院的晨诵被唤醒,法号声声、香烟袅袅,诵读声如同一个稳定且持续的振幅,穿过层层空气摇曳进听者心中。疫情防控期间,寺院对外关闭,家里要做法事、佛事的信徒们会将供养放在篮子里,再被三楼僧舍中的僧人透过玻璃天花板上的窗户拉到寺院。平日里,法会结束后僧人会从楼顶放下盛满酥油和青稞粉做的食子的篮子,分享给楼下的人们。

 

这是一个当地居民视角自发实践的历史空间微更新,在尊重毗邻的神圣空间氛围不受打扰并与其亲切共存的基础上,有机整合进百年庙宇的有趣视角。隐匿于寺中、安住于古城里,栖息在蓝天下。

 

 

「 藏式传统空间的当代改造 」

 

 

冥冥之中命定的缘分,林舍创始人卓嘎遇到了丹杰林寺楼下的这座老院子,当时这个院子已经年久失修,排水不畅、水力不足、灯光昏暗、墙体斑驳,其间经历过多次易主和业态更替。

 

丹喆·林舍外观。(图源@张静)

丹喆·林舍:隐于百年古寺,藏于千年古城

 

在变幻的光影下头顶传来的唱诵声,她与这个院子产生了初次链接,在她看来这个院子是有生命的。最终在以院子的完整度可以保持的前提下,在尽可能保护寺院氛围不受打扰的基础上,她接受了这个空间,开始了工程浩大、时长六个多月的改造项目。

 

从原来的36个房间,到改造后的19个客房,她把没有光的暗房减掉,水电线路重新铺设,所有门窗位置都进行调整,但同时又把老房子的结构进行了加固,保证丹杰林寺整体建筑的稳固和安全,改造过程中也辅助寺院做了诸多提高生活品质的硬件提升。

 

丹杰林寺与酒店通过钢化玻璃隔断。(图源@张静)

丹喆·林舍:隐于百年古寺,藏于千年古城

 

在与寺院充分沟通后,她们以极具开创意义的钢化玻璃顶做了三楼僧舍和酒店空间的隔断。明媚的日光透过玻璃给空间里留下持久的温度,而玻璃顶在三楼的高度确定到了栏杆扶手的高度,僧人们可以在休息时依靠在上面闲聊,偶尔也有僧人会把衣服晾在上面。于是,一个与原生环境紧密相融、动态平衡的天花板,将生活的味道、信仰的气息带进了林舍内。

 

原来的藏式房屋门洞低矮,回廊里的每个房间使用面积不大,无法充分发挥功能。在完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设计师团队根据长年来对西藏古建的认知感受,一面面墙、一块块砖,探索这座建筑的脉络结构。

 

丹喆·林舍酒店内看酒店与寺庙的关系。(图源@张静)

丹喆·林舍:隐于百年古寺,藏于千年古城

 

最终,在天井空间内拆分出了4个独立的楼梯口,每个楼梯口最多辐射4个房间,一共19个房间。如果不是对传统的藏式四合院略有了解,便不会这么赞叹它的全新结构:把作为走廊的穿梭回廊全部改造为客房的独立阳台,完美解决了隔音、通风、光线、私密性等种种问题。

 

除此之外,她们还打破了原来的围合式的回廊,朝向中庭的房间有半圆形地中海风白色拱门外的独立露台空间,彼此之间有通透也有隔离,隔断露台的镂空墙面充当了原本廊柱的承重功能。朝向寺院入口的房间则有宽敞的窗户可以看到人们虔诚朝圣的模样。

 

丹喆·林舍酒店通过4个楼梯连接的客房。(图源@张静)

丹喆·林舍:隐于百年古寺,藏于千年古城

 

原来所有的墙面都是黄色的,全部抠掉再刷漆,成了如今以极简澄澈的纯白为主体的空间色彩,与楼上寺院的黄色墙面形成鲜明和谐的对比:白色,属于生活,黄色,属于精神。

 

除了白色,便是实木本身温煦的色彩,无论是地毯、扶手、整个二楼空间落脚处都是纯实木,背后是创始人对于这样的人类本初色彩的钟情。

 

 

「 两种时光感受的关怀 」

 

 

一楼的公共空间,在中午放学时间会迎来许多接送孩子来吃饭午休的家长,孩子们稚嫩的声音瞬间充满古老院落。而下午的时间属于咖啡,偶尔有麻雀停落在玻璃天花板上叽叽喳喳,此外便是全然的平静。一楼的地板,选用泥土和秸秆烧制成的红砖,花费高价从内地运进,这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也是林舍对于空间多元文化融合的尝试。

 

走进丹喆·林舍大门,右手边是一家由温州人开的密多老物件商店。

(图源@西瓜)

丹喆·林舍:隐于百年古寺,藏于千年古城

 

丹喆·林舍:隐于百年古寺,藏于千年古城

 

林舍的空间给人两种关于时光的感受:透过羊肠小道进门时的时光错觉感,白色的空间分明如同某个希腊海边,恍惚间抬头看到一片深邃的蓝、穿着红色袈裟的僧人穿行其间,才恍然在西藏;沉浸在闹中取静的空间里后,头顶传来阵阵入耳吟诵经文的声音,古寺的强大精神能量具备持久的加持力,看书放空,与往常相比都能离自心的距离更近,由此淡忘了时光,得以静思于当下。

 

丹喆·林舍将慢作为其经营哲学。(图源@张静)

丹喆·林舍:隐于百年古寺,藏于千年古城

 

丹喆·林舍:隐于百年古寺,藏于千年古城

 

从2019年11月正式对外营业,之后便经历了漫长的疫情旅游低潮期,但林舍并没有把这个当作阻碍,而是用这个缓冲期将营业期发生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更深刻的思考和修正,同时配套更多服务项目只为在春暖花开后以更好的姿态迎接客人。慢,是弥漫在林舍氛围内的气息;慢,也是林舍经营者的生活哲学。

 

主理人希望丹喆·林舍不仅是个酒店、一个落脚点、是一个传播西藏美好东西的平台,也是她们对于一座传统古建大院的尊重和礼拜。

 

抬头仰望,都是信仰;身在其中,便是庙宇;走出这里,放眼所视皆为历史。除了丹喆·林舍,再也无法在其他的住处有这种奇妙的景观。

本站在建设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若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日内删除。

玩转西藏 目的地 丹喆·林舍:隐于百年古寺,藏于千年古城 https://www.51wzxz.com/148685.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