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地,每逢节日等欢庆的时候,
我们常常能看到舞狮表演。
其实在西藏,也有舞狮。
据说西藏昌都洛隆县现在还有一支舞狮队,
他们每到新年期间都会表演,
舞姿诙谐,极具观赏性。
狮子舞表演。供图 / 勇哥
相传西藏洛隆县的舞狮子表演是在宋朝的时候
通过茶马古道传过来的,
后来又融入了很多藏地的元素。
供图 / 勇哥
比如道具狮子都是用羊皮缝制而成,
引导舞狮人的动作也更加符合本地锅庄舞,
服装也很有康巴特色,
跟内地的舞狮有异曲同工之妙。
狮子舞的前引舞者,手持着道具和面具。供图 / 勇哥
除了汉藏融合的狮子舞表演,
每逢节日等庆典甚至欢聚的时候,
乐观开朗的藏族同胞都会以歌舞来表达内心的喜悦。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这是他们面对漫长岁月而欢乐难得时流露的乐观,
也是他们面对巍巍天地而此生微渺时发出的敬仰。
普兰科迦宣舞。图源 / 本刊资料库
据著名藏学家洛桑多吉考证,
“宣”是象雄语,正为“歌舞”之意。
“宣”舞的舞蹈形式不同于其他地区藏族舞蹈的快节奏,
整段舞蹈给人以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恬静中蕴涵欢快的感觉。
“宣”舞是阿里地区最具象雄文化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
以说、唱、跳相结合,服饰精美华贵,歌曲动听悠扬,
整个舞蹈高贵典雅、步态稳健、曼妙优雅中蕴涵着庄严的欢快。
墨竹工卡地区的宣舞。图源 / 本刊资料库
锅庄舞在西藏分布于昌都、那曲地区。
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
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
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
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
锅庄舞有古旧锅庄和新锅庄之分。
古旧锅庄带有祭祀性质,
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
跳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
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
新锅庄舞的歌词内容、舞姿都比较灵活,
多反映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活动。
遇上节日,人们都盛装打扮,载歌载舞地跳着锅庄。
图源 / 本刊资料库
热如锅庄舞里,女子的腰部难度动作较大,
很多专业舞蹈演员做起来也较有难度。
图源 / 本刊资料库
德木羌姆一般在藏历八月二十八、二十九两天演出。
工布人说:你要想看热闹花哨,去羌纳寺吧,
如果你想领略真正庄重肃穆的羌姆,就得来德木寺。
工布新年到来之际,德木羌姆成为热烈的新年序曲。
它的伴奏里没有嘉令、唢呐这样的高音部乐器,
主要是法号与鼓,更显沉稳肃穆。
当舞者唱起祈福的“央固”歌时,全场气氛达到了高潮。
他们祈福时不会祈福个人,
而是为全世界的生灵(包括畜牲)祈福。
祈福词里说着:“祈祷普天下有生命的生灵,
他们的生活平安、没有争战、没有诟骂、没有天灾……”
德木羌姆。摄影 / 陆毅
热巴舞在西藏主要流传于西藏昌都、林芝、那曲等地,
最早的热巴舞表演时没有伴奏,音乐来源于鼓点节奏。
一般鼓点节奏由女子击鼓而来,
男子根据女子击鼓节奏进行表演。
在热巴产生时期,热巴舞只是男子在表演。
到了米拉热巴的徒弟热穹巴·多吉扎巴时期,
他让自己的妻子扎达娃敲鼓伴舞,
这才慢慢出现了女子热巴。
2006年,热巴舞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丁嘎热巴舞。供图 / 春江
藏族热巴舞。图源 / 本刊资料库
拉孜堆谐是一种融歌舞、说唱
以及弹奏为一体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
它以特有的扎念琴为伴奏乐器,
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
表演时,演员边弹边唱、边跳,表演人数可多可少,
即可独跳弹唱,也可双人或多人组合弹唱。
每逢重大节庆活动时当地人都要表演堆谐,
借此表达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赞美。
拉孜堆谐。摄影 / 张守国
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的“久河卓舞”,
是当地民间震慑邪魔、祈求吉祥的舞蹈,
被称为西藏的“腰鼓舞”。
每逢重大节日,山南地区农牧民都有跳卓舞的习俗。
久河卓舞队曾参加过公元779年时
藏王赤松德赞主持的桑耶寺竣工大典仪式,
相传庆祝时间长达十年之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卓舞变成了大家所熟知的舞蹈。
当时参加盛典信众们,回到自己的家乡广为流传,
各个地方民俗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卓舞,
从而逐步流入民间,自此卓舞就在西藏各地盛行开来。
2011年,久河卓舞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
经此,这种古老的舞蹈被全国人民熟知。
摄影 / 卢明文
除了上述的这些舞蹈外,
你在西藏还看见过那些舞蹈?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留言和我们一同分享与它的经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