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
唐卡的存在已有近千年历史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画派包括
勉唐画派、钦孜画派、噶玛嘎赤画派等
勉唐派是西藏唐卡史中
最重要、规模最大、传播最广的主流画派
并一度成为“标准样式”
勉唐画派的创建者勉拉·顿珠嘉措
正是出生于如今的山南洛扎县门当乡
雨量充沛的洛扎县(图源@张静)
▼
勉拉·顿珠嘉措出生于15世纪20或30年代左右的洛扎北部一个叫勉唐(如今的洛扎县门当乡)的地方。
据说,勉拉·顿珠嘉措自幼聪慧,精通书法。成年后,不幸的婚姻令他不堪忍受离家出走,到处流浪。后来他一改漫无目的的行走方式,刻意前往后藏的萨迦等地拜师求教,最终在日喀则找到了当时最为著名的艺术大师多巴扎西杰布,正式开始学习绘画,从此结束了流浪生涯。
在名师的指导下,勉拉·顿珠嘉措刻苦钻研绘画,成就卓然。因勉拉·顿珠嘉措来自勉唐,后人就把他创建的画派称为“勉唐画派”,该画派始于赞普时期、兴盛于帕竹时代中期至甘丹颇章时代。
洛扎雨水丰沛,色乡一带茂盛的植被被雨水洗涤得格外鲜亮。嗅着略显潮湿的空气,我们来到了距洛扎县城43公里的赛卡古托寺,那里有勉拉·顿珠嘉措的壁画真迹。
位于色乡的赛卡古托寺(图源@大雨)
▼
赛卡古托寺里的九层碉楼最为出名,碉楼的一、二层是地下室及储藏室,三层设有“噶哇久尼殿”(十二柱殿),由经堂、佛殿等组成,一条封闭式的回廊环绕四周,算是寺内最早的建筑。
“我们寺里的古老壁画面积共有一千多平米,从这里到第七层都有壁画。”在赛卡古托寺主体建筑的第四层,带我们参观的僧人扎西罗布停了下来,“但勉拉·顿珠嘉措的真迹只在这一层有。”
九层碉楼里的壁画(图源@大雨)
▼
碉楼内的光线较暗,借助灯光,我们边听扎西罗布介绍边细细观赏着绘满几面墙体的壁画。相较于平日我们看到的勉唐派绘画,这里的壁画风格明显要简洁得多,虽然都是佛像,但几乎没有如今那种繁复的装饰类图案,颜色种类也相对较少,以红、黑为主。岁月的冗长让画面的线条淡了很多,有的细小线条几近消失,一些斑驳的水渍顺着墙壁深浅不一、弯弯曲曲地趟过佛脸、佛身,平添了画作不可复制的古朴质感。
“曾有文物局专家研究说这里的绘画与尼泊尔画派相似,装饰很少,主要体现在佛本身。”扎西罗布说这也是专家判定此处为勉拉·顿珠嘉措真迹的依据之一。
九层碉楼里的壁画(图源@大雨)
▼
这点倒和我之前看过的相关学者对勉唐派特征介绍相一致:其画风承袭了印度、尼泊尔绘画样式,但在背景处理上加进了带有地方特色的风景和花卉纹饰,线条匀称精到,浅淡施色加金线勾勒,富丽多姿。
三层殿堂的旁边有一间极小的耳房,需要低头进入。据说是玛尔巴大师的卧室。当年解放军第一次路过此地也曾在寺里借住,墙壁上还残留着他们糊墙用的西藏日报,时间显示为1962年。
扎西根培寺,位于洛扎县洛扎镇次麦居委会境内,该寺始建于公元1479年,里面保存着勉唐派画家勉拉·顿珠嘉措所画的23幅唐卡。
扎西根培寺大环境有着“彩虹沟”的美誉(图源@张静)
▼
寺院东、西、南三面有海拔5000至6000米的雪山,雪山下方蔓延着数百种花草树木,春夏季节尤显缤纷多姿,故此它也有“彩虹沟”的美誉。
来到寺里,已有两个特别的人在等着我们。
带领我们参观扎西根培寺壁画的村民扎西巴珠(图源@张静)
▼
在村民扎西巴珠和僧人土登的带领下,我们穿过大殿进入了主殿右侧的十六罗汉殿。这是一间不大的偏殿,四面墙根下都摆放着一排排红色木质立柜,每个柜子里都挂着一幅唐卡,可以隔着玻璃门观看。
“总共有21幅唐卡,都是勉拉·顿珠嘉措的真迹,这些唐卡的内容包括释迦牟尼佛、四大天王、十六罗汉、施主等。”之所以能被判定是勉拉·顿珠嘉措的真迹,土登说一是专家根据画风和题字、印章等判断的,二是东嘎洛桑活佛所著《东嘎藏学大辞典》中对这些作品的来历有过详细记载。
扎西根培寺珍藏的唐卡(图源@张静)
▼
18世纪西藏著名的艺术大师杜玛格西·丹增平措也曾对勉唐画派做过如此评论:颜色和晕染皆厚重,除略有些松散外,布局在许多方面很像内地卷轴画。
只要仔细观察,耐心比对,这些描述特点在眼前的21幅唐卡里都能一一得到对应。
扎西根培寺珍藏的唐卡局部也栩栩如生(图源@张静)
▼
画中的诸佛,骨相完美,五官轮廓鲜明突出,眼神生动。画面晕染充分,用色细腻、柔和、富丽堂皇。佛像衣袍和饰带的形状不对称,很有呼之欲出的感觉。每幅唐卡所用的基本色非常多,与同时期其他绘画相比在佛像色调上更为丰富。其中的石青和石绿十分突出,显然是受到国画的影响。这两色的使用让这些唐卡在远观视觉效果上显得和谐而优雅,近观,则青绿交替的颜色中又能发现更多体现画师功力的细节。
难怪有专家说,将汉地山水画和其他内地绘画风格特征融合到勉唐派绘画背景之中,是勉拉·顿珠嘉措对西藏绘画的重要贡献。
扎西根培寺的山路十八弯(图源@张静)
▼
通过土登的讲述,我们得知这批距今约有580年历史的唐卡能保存下来十分不易。
从它们诞生之际,就一直流落四处。能追溯到的最早源头大概是它们曾被洛扎当地的一位牧民藏在了家里,后来几经辗转,解放后流传到了乃东区的一位政协委员手里。“文化大革命”期间,它们又被藏进了山洞。1986年,这批唐卡被送给了昌珠寺,直到1996年,昌珠寺又将其送给了扎西根培寺。
门当,也被译作勉唐。是勉拉·顿珠嘉措的出生地,也是勉唐画派的名字来源。
门当所在的峡谷种满了油菜花(图源@张静)
▼
不管最初的建制是公社还是乡或者社区,这个在历史上一直都叫门当的地方,坐落于如今洛扎镇的一座山坳处的斜坡坪上。夏季正值青稞绿、菜花黄,蓝色顶的房屋点缀其间,一侧的山沟里长满茂密的野生植被,加之周围一条灰白的马路弯来拐去从村中穿过蜿蜒向上,看着很有一方宝地的感觉。
珠古拉康(图源@张静)
▼
马路尽头是当地海拔最高的建筑——珠古拉康。站在拉康前宽敞的平台上俯瞰,正好将整个门当层层叠叠的景致尽收眼底。
珠古拉康只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才开门,所以除了几只飞鸟的啾啾声,这里显得格外安静。听说有客人到访,守门人冒着小雨来为我们打开了拉康院门。与其他供奉佛像的拉康不同,这里面供奉的只有勉唐派祖师勉拉·顿珠嘉措的法体。
说起珠古拉康的由来,就得说到一位叫赤美洛追的村民。
为我们讲述珠古拉康历史的赤美洛追(图源@张静)
▼
赤美洛追生于1929年,今年已经92岁,他也是当地年龄最大、最受尊敬的长者。之所以受尊敬,主要是因为他曾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护大师的法体,并与其他几个村民一起集资修建了珠古拉康。
“我们这里为什么叫勉唐?就因为这里的草能够治病,水也能够治病,勉唐就是生长药草的地方。历史上的勉拉顿珠是我们这里的人,他精通医术和绘画。他在桑耶寺的墙壁上画过一只叫醒大家从而避免火灾的白公鸡。”
油菜花开的门当乡(图源@张静)
▼
“勉拉顿珠创建了勉唐画派,这个画派出了很多优秀画师,听说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的壁画、唐卡,大部分都是勉唐派画师所绘。”
其实早在1458年至1469年期间,勉拉·顿珠嘉措和其助手就一起在扎什伦布寺创作了大量的壁画和唐卡作品。他的儿子门塘巴绎央曾参与了羊八井寺院壁画的绘制,并于1506年前后完成了羊八井寺的巨幅锦缎唐卡。他的侄子门塘巴希瓦沃,于1484年为洛扎的赛卡古托寺创作了译师玛尔巴像。老人所说的那些画迹完全真实存在。
到17世纪末,西藏历代画师经过若干实践,将早期流行的印度、尼泊尔样式与元以后汉地明清艺术因素的影响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藏民族独特的宗教绘画样式,勉唐画派可谓是集大成者。
被雪山滋养的洛扎(图源@张静)
▼
告别赤美洛追老人,行在门当的沃野之间,放眼起伏无尽的连绵远山,我不禁感慨,几百年时光虽然令物是人非,但勉拉·顿珠嘉措的弟子却遍布西藏,勉唐派在拉萨、日喀则、萨迦、安多、康区以及不丹等地广泛传承,对西藏绘画的深远影响早已越过千山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