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天
前往西藏的旅人都会多一项观光选择
林周看黑颈鹤
那便是去
黑颈鹤冬季从那曲草原飞往拉萨河谷越冬
春季始返
这一雪域精灵增添了高原之美
黑颈鹤繁殖于中国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北部一带,以及尼泊尔、不丹等国,越冬于印度东北部,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贵州、云南等地。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
从9月开始,黑颈鹤结群南迁越冬,在藏北、藏西北繁殖的黑颈鹤,则由高海拔向南或东南迁徙到低海拔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越冬
,现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全球易危物种,于1876年由俄国人尼古拉·普热瓦尔斯基在我国的青海湖首先发现并命名,,是世界上15种鹤中发现最晚的一种。
仓决卓玛
是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退休学者,同时也是西藏黑颈鹤研究领域的专家。
黑颈鹤肖像画(图源@西藏人文地理编辑部)
▼
黑颈鹤、藏雪鸡
在拉萨,我们还没有见过装饰如此独特的藏式居室——仓决卓玛家的小客厅天花板下长长长的墙裙上画满了等野生动物的形象。环顾自己的心爱之物,仓决卓玛颇为自得。
鸟跟人一样,它也愿意往好的地方走,在一个好一点的环境里生活。黑颈鹤的栖息规律是冬季集群,夏季分散栖息。它们在雅鲁藏布江沿岸越冬,繁殖的时候去藏北高原。
她说:“”
黑颈鹤一家在湖边的晨光里做着晨练(图源@程斌)
▼
为什么在雅江流域越冬,因为气候比较温暖,食物比较丰富;为什么到藏北繁殖,因为那里的环境比较清静,它们的生活不受干扰。可以说鸟类是用脚来投票,哪里舒服就往哪里跑。
起飞的黑颈鹤(图源@陆卫良)
▼
羌塘
1988年至1989年之间,仓决卓玛参加的羌塘国际科学考察活动刚刚开始。她发现每年的春夏之交,黑颈鹤从各个越冬地飞到的沼泽湿地中统一交配产卵,度过夏天,翅羽相交,声闻九天。
但是,警惕的黑颈鹤会两两相会在人迹难以抵达的小岛和沼泽深处,以免肉食动物如前来食卵。这让考察人员深入考察极其困难。
贵州草海慢慢延伸到云南两角的昭通和香格里拉,再覆盖藏南温暖的一江两河地区
待到进入秋季尾声,大群的黑颈鹤即纷纷告别寒冷起来的沼泽,井然有序地飞向千里之外的目的地。其越冬地点沿着北纬25—30度线,从。
日喀则
黑颈鹤的迁徙路线研究在仓决卓玛等鸟类学者的努力下,现在已经确定了几条较为明确的迁徙路线:有向西的,从羌塘飞抵,甚至越境飞到的上空;也有向东飞翔的,从青海飞抵四川或一路向南,到才歇息。
黑颈鹤展翅图(图源@西藏人文地理编辑部)
▼
有趣的是,当黑颈鹤纷纷展翅翱翔在青藏高原的碧空上时,其翼下,青藏高原的牧民们也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迁徙,从肥美的夏牧场下迁到冬季牧场。鹤与人遵循着相同的节奏,在大地上循环往来,亘古不变。
冲冲
虽然对黑颈鹤的科学研究是近30年才开始的,然而黑颈鹤一直就是鲜明的西藏文化符号,这种长寿而优雅的高足鸟在收割之后的青稞地中漫步的情景是令人难以忘怀的景致。藏语中,黑颈鹤被称为“”,仓央嘉措就曾在诗中吟诵道:“。
正在田间觅食的黑颈鹤(图源@柳叶刀)
▼
他希望借来一双仙鹤的翅膀,飞到理塘就转回。那时从拉萨到理塘的路线是何其漫长而艰苦,要翻越无数山岭,而鹤却能优美地飞翔在天空,旬日便到,这便是鹤的道路。
如今理塘更是以鹤为自己的象征,其城市中心就高高耸立着交颈吟唱的黑颈鹤铜雕,而在理塘人的家中,也会在壁画上描绘那些白色的精灵是如何飞越滚烫大地的情景。
冬季在拉萨河谷的农村生活的朋友经常会听见上空清亮的鹤鸣,它们成群地飘落在收割后的田野里。
远山的呼唤(图源@马达)
▼
有些黑颈鹤甚至就在拉萨市的范围内迁徙,简直堪称拉萨的市鸟
长期的科考也为我们揭示了黑颈鹤更多的生活细节。仓决卓玛及她的团队发现,并不是所有黑颈鹤都会进行长达数千公里的漫长迁徙,,例如从林周县到当雄县的迁徙。不过还有更近的,就是从拉孜县到昂仁县的迁徙。有些黑颈鹤甚至就在浪卡子县的辖区内循海拔梯度来进行迁徙。
如今在西藏
人与黑颈鹤有了更和谐的相处方式
(图源@西藏人文地理编辑部)
▼
他们还发现,有些繁殖期的黑颈鹤不会光呆在泥泞的沼泽化草甸之中,而会专门挑选荒凉的草原。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经过观察才发现,这些黑颈鹤居然是以草原上的鼠兔为食的,而且是捕食高手。
2006年4月17日,黑颈鹤专家杨乐在班戈县发现一对正在求偶的黑颈鹤,他观察记录到:首先是雄鹤颈部上下伸张,伴随着喙的开合发出阵阵鸣叫,翅膀有节奏地扇动,围绕着雌鹤开始旋转漂移。
林周是黑颈鹤主要的越冬地之一(图源@颜道靖)
▼
雌鹤起初是一副极为矜持的模样,任凭雄鹤如蝶飞舞只是无动于衷,但是渐渐地,雄鹤的翩飞起舞收到成效,雌鹤也逐渐开始伴随着雄鹤颈部的上下伸张而张开双翅,颈也开始做出和雄鹤相同的动作。
西藏的黑颈鹤(图源@西藏人文地理编辑部)
▼
林周县虎头山水库
拉萨两面夹山,周边是丰润的沼泽地带,那里有丰富的水生植物,还有大片湿地草甸,是水鸟安全越冬的重要栖息地,也是西藏最大的黑颈鹤保护区。
在保护区越冬的黑颈鹤主要在农田中取食散落到地面上的青稞、小麦等农作物的种子,在沼泽、湿地及河滩等植物十分茂盛的地方取食各种植物的根茎,保护区内野保员定期投放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