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班公湖,又称措木昂拉仁波,藏语意为“长脖子天鹅”,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日土县城西北约12公里处,呈东西走向,横跨我国和克什米尔地区。全湖面积约为604平方千米,在我国境内约413平方千米。这个著名的国际湖泊,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中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
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就达2800多个
主要分布在东部的长江中下游
和西部的青藏高原
长江中下游
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
青藏高原则多为内陆咸水湖
其中
藏北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
数量最多的湖盆区
在藏语中,湖泊称为“措”
因而有人将穿越藏北的路称为
“一措再措”
▲摄影/向文军
这些湖泊大多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
行驶在路上,由于缺乏高点
视野之下往往湖之一隅
或一段湖线
很难一目了然地去欣赏大湖之美
空中是欣赏高原大湖的最佳方式
高度改变了我们对于湖泊的单调视角
最能体现湖天一色的纯粹和空灵
▲摄影/向文军
01
亦“河”亦“湖”之谜
离开阿克塞钦
直升机继续向南沿新藏公路飞行
越过界山达坂
进入冰雪覆盖的雪原
无数雪峰如刀剑簇拥
之间则是逶迤的冰川
班公湖
静谧地躺在冰川雪山之间
如一柄晶莹碧翠的玉如意
空中的班公湖果然让人大出意外
它的湖面形态颠覆了我们对湖泊的传统认知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
湖泊要么如碗似碟
要么如盘似盆
总之要么是圆的
要么是曲曲折折的多边形
而班公湖不仅狭窄而且细长
它更像是一条略为“粗大”的河流
▲摄影/向文军
实际上
班公湖的确就是一个典型的河道型湖泊
它东西长150公里
南北的平均宽度仅为4公里
中段的最窄处只有100-150米
其长宽比的悬殊十分惊人
▲班公湖平面形态(卫星图)
班公湖的湖面一波三折
三段转折处均呈钝角
极像经上下镜像的“Z”字
这种奇怪的湖盆形态
让人想起受断层控制的河流
常常出现的“Z”字型追踪侵蚀
查阅地质图发现
班公湖正好处于班公湖断裂带上
这条断裂带是著名的班公-怒江大断裂的西北端
▲摄影/向文军
02
湖泊形成之谜
我们知道
大陆漂移、海洋扩张以及板块学说
是公认的近现代地球科学的重大突破
其主要理论是我们的地球
在远古曾经有一个叫冈瓦纳的超级古大陆
在某一时期
这个超级大陆分裂成几个板块
并各自漂移
后来科学家通过海底地磁图
进一步发现推动大陆漂来漂去的
是海底扩张
▲大陆漂移动图
通过这个理论
地质学家发现青藏高原由
多地块、多板块多次拼合而成
因此寻找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缝合带
便成为上世纪70、80年代
地质科学家们的重大课题
他们一共寻找到五条缝合线
以及所连接的六个地块
从而勾勒出青藏高原
形成初始的时间边界
其中
班公湖-怒江大断裂
即其中的第二条缝合带
甚至有专家认为
它还是冈瓦纳大陆的北界
我们眼中
起伏的山脉、纵横的江河、空阔的草原
在地质学家眼中就成了
造山带、缝合带、断陷盆地
这些地貌迅速在他们的脑海中
转化成地质符号
然后
各种拼合、拆离、拉分、隆升、断陷
……
▲摄影/向文军
在航拍的照片中
我找到了诸多湖泊形态
受断裂控制的蛛丝马迹
如湖两岸的三角形断崖
两侧水系出现同步弯曲、线性山脊等
它们都是断裂活动留下的痕迹
班公湖一波三折的湖形变化
始作佣者就是断层
东西向断裂控制着河道的中段
而东西两段的河道则随北西断裂而发生折转
源于喀喇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沿两组断层形成的软弱带侵蚀切割
最终形成河流
▲摄影/向文军
河流两侧雪山林立、冰川发育
冰川消融形成的泥石流时常堵塞河道
导致河水水位越来越高
最终形成河道型湖泊
航拍照片中
有一张图片将湖泊的成因完美诠释
湖的南北两侧各有一处泥石流冲积扇相向伸入湖中
呈犬牙交错,湖泊在此变成极为窄束
而照片的不远处
另一处泥石流同样形成另一处湖泊窄束
几乎是此段湖泊的重复
班公湖曲曲折折的河道就是在
无数次的
堰塞、决堤,再堰塞、再决堤中
逐渐形成
断裂形成湖泊的雏形
而雪山融水为湖泊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频繁爆发的山洪、泥石流将河水拦在山谷
一个美丽的大湖就这样形成
▲摄影/向文军
03
岬角、鸟岛之谜
作为河流堰塞所形成的河道型湖泊
班公湖的两侧湖线并不平直
而湖岸线在波浪的冲刷下
形成诸多像海岸一样的岬角
它们
犹如一把把长长的弯刀伸入湖中
从空中看
银白色、浅红色的小岛散落在翡翠一样的湖面
就像是一块块宝石
搁在蓝色绒布为衬底的托运盘
▲摄影/@向文军
环状、半环状的小岛
极像海洋中的环礁形成的潟湖
湖水深浅变化
与深蓝色的外湖形成较大色差
仿佛飞临在大海的上空
▲摄影/向文军
有些小岛成为鸟类的天堂
但不是所有的小岛都是鸟类栖息地
据说迁徙的鸟类只选择某个鸟岛驻足栖息
其它岛则无雀可落
是何原因至今是谜
每一年5至8月
孟加拉湾的温暖气流吹入藏北高原
这里迎来短暂夏季
头年飞往南亚大陆避寒的
斑头雁、棕头鸥、赤麻鸭等鸟群
再度飞回来
它们在这里产卵,繁殖后代
整个岛成为鸟的王国
▲@国祥x(图虫创意)
04
西“咸”东“淡”之谜
班公湖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
湖水由东向西含盐量逐渐增加
东部也就是在我国境内的湖泊为淡水湖
中部为半咸水湖
西部印度境内全为咸水湖
这种一湖“东淡西咸”的现象极为少见
班公湖尽管是在河流的基础上堰塞而成的湖泊
但后来的构造运动和水位下降等原因
导致河道封闭而成为内陆湖
▲@小窗644(图虫创意)
除了湖周的雪山融水外
汇入湖的两大支流
麻嘎藏布和多玛曲均位于东段
充足的淡水补给
使东段的湖水的含盐量
始终维持在0.75克/升以内
而中段和西段淡水补给量锐减
加之中段湖体最窄处仅100-150米
湖水在东西方向上交替不畅
东部的淡水很难持续向西补充
使西部湖水的蒸发量大于补给量
湖水的含盐量从中部向西部增加至近20克/升
从而变成咸水湖
▲摄影/杨建
本文部分内容发表于2017年第09期《中国国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