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

2021-04-07 5,738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

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西藏,是这样一个地方。

它是人精神境界的巅峰,

也是自然景色上的极致。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

纳木错
 

01

最极致的自然风光

 

6500万年前,

地壳的抬升运动造就了青藏高原,

让青藏高原上的西藏,

成为了地球海拔最高的地方,

被称为除南极、北极之外的

「遥远地球的第三极」。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
青藏高原
 

相比南极北极,

西藏有着更丰富的色彩。

 

高原雪域下的山脉、冰川、海子、峡谷

寂静荒芜。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纳木错

而在山间盆地和缓坡地带

又藏着大片辽阔而充满生命力的

森林、河流、草原、花海。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

林芝地区

 
02
公路旅行进藏
 
没有进藏公路介绍的西藏攻略,是不完整的。相比直飞进藏,其实我觉得性价比更高的,还是公路旅行进藏
 
这里的「性价比最高」,并不是指花费最低,而是和直飞差不多费用下,能收获更多的风景、人文、与内心意义——进藏一路上的见闻,远比你想象中更加震撼
 
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预想尝试公路进藏,这里总结了目前仅有的8条进藏公路的推荐:
 
/ 唐蕃古道 /
文成公主的入藏路线,人类遗产巡礼,但后半程涉及出境,手续问题复杂,政策多变。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晒佛节

/ 克里雅古道 /
秘境徒步穿越之路,高海拔、长距离、大爬升、野生动物袭击,是对人类野外生存能力、体能、意志极限的终极考验,非专业人士慎入。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

/ 青藏线 /
野生动物寻踪之路,但沿途景观缺少变化,而且作为交通大动脉,大车多,限速多。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青藏线

 
/ 川藏北线317国道 /
相比川藏南线更偏向人文环境,更加荒芜寂寞,沿途寺庙、羌寨、藏寨比较多,路况也较差。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

孜珠寺
 
/ 新藏线219国道 /
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虽然几乎全程柏油路,但都是超过4000米海拔的荒凉高原地带,极易引起高原反应,且方圆几百里都无人居住。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扎达土林

所以如果是第一次尝试公路入藏旅行,90%西藏玩家都会推荐川藏南线318国道。
 
/ 川藏南线318国道 /
318国道几乎是沿着地球北纬30°线行进的。众所周知,北纬30°线是一条神秘地带,世界许多奇迹都发生在这条纬线上,所以318国道两旁或者道路南北不出百千米的范围内,都是中国极致的景观:一出成都平原,就是中国顶级峡谷、雪山、冰川、海子的视觉盛宴。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

 理塘
 
/ 滇藏新通道(丙察察)/
相对传统滇藏线,近年来最热门的滇藏新通道丙察察可谓极尽艰险:悬崖上凿出来的又窄又弯的悬崖土路,没有加油站,没有手机信号,需要上上下下翻越3座海拔超过4500米的雪山,但丙察察却浓缩了怒江大峡谷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精华,基本囊括西藏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景点要素。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那恰洛大峡谷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

03

 

终于西藏

我们从川藏线进,青藏线出,一路是自然与人文的极致,是一场视觉盛宴,自驾前行,慢慢适应,更容易接受。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日光之城,拉萨

 风景绝佳,林海葱郁,湖水正蓝

西藏最美的时候在4月-10月

草原、森林一片葱郁,花海竞相开放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

地球上最高海拔8844m的喜马拉雅

和她周围矗立着四十多座

海拔超过7000米的山峰

构成了青藏高原上最极致的雪山风光

这里是冰雪的故乡

是地球的至高点

 

人们的眼里

山,就是神的居所

所有赖以生存的资源,都是山神的馈赠

可以说,关于西藏的一切

都将从高山开始

 

南迦巴瓦峰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

不是珠峰,不是冈仁波齐,“中国最美山峰”之首,是南迦巴瓦峰

直指苍天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云雾缭绕,据说一年只有10%的幸运儿能见到它的真容。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只凭山体的美,似乎不足以说服旅行家们这个“最美”的称号,南迦巴瓦峰还是中国相对高度最高的山峰。

珠峰海拔8844米,但大本营的海拔高度已经是5200多米,而海拔7784米的南迦巴瓦,山脚是海拔近2600米的吞白村,还有世界上最深、最长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近5000米的海拔落差,山峰上是冰天雪地,山脚下是葱郁林木,可以说,一座南迦巴瓦峰,就是赤道到两极的景色。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

雪山与冰川之下

孕育了青藏高原上数不清的海子与河流

羊卓雍错的圣洁瑰丽

拉萨河的旖旎

尼洋河的曼妙

巴松错的静谧

雅鲁藏布江的奔腾

高原上的江河湖泊

有着隔世的纯净和震撼

 

雅鲁藏布江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
喜马拉雅山冰释的雪水,涓涓流下,汇成了地球上海拔最高的河流,它就是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一路向东,流水切割了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形成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峡谷。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 雅鲁藏布江的支流尼洋河,河两岸风光无限
巴松措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翻过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后,我们就会抵达藏传佛教红教的著名神湖,巴松措。

巴松措是藏传佛教的圣湖,集雪山、湖泊、森林、瀑布、古迹于一体。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

巴松措湖水清澈见底

巴松措是绿色的,是那种淡淡的玉石般没有杂质的绿色。不用担心不够时间拍照,我们将在景区内最好的酒店住上一晚,伴着涟涟湖水入眠。

羊卓雍措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羊卓雍措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其美冠绝藏南,在藏人心目当中被看做是“神女散落的绿松石耳坠”。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这里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水,不同时刻阳光的照射,她会显现出层次极其丰富的蓝色。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转山、转湖、转佛塔”,藏传佛教讲究生死轮回,凡事都离不开一个“转”字。羊湖是圣湖,沿途你可见许多虔诚的信徒磕长头转湖,周围雪山依依,湖水碧蓝柔美,在这样的风景中,你会明白藏族人对大自然的感受。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

天上的水,流经大地

滋润出世间万物

也是生命的和谐家园

 

在青藏高原上

人类与自然,是互相需要和信任的关系

人们视山为神的居所

相信每一条河流都住着神灵

最纯粹的自然

孕育了最虔诚的信仰

 

布达拉宫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
“拉萨”,是雪域最高的城,这里是无数人的向往之地,是一座能让人感受宗教虔诚的城市。

布达拉宫是整座城市最先苏醒的神经。化石般坚硬的夜晚一点点被阳光融化,朝圣者带着梦境中残留的星意出现在布达拉宫早晨的光环中。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

大昭寺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在西藏有种信仰,叫只求来世,不为今生。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

而藏传佛教的文化中心,拥有一千三百年历史的大昭寺,也是西藏不能错过的地方。大昭寺有着精致豪华的金瓦屋顶。寺庙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的等身佛像,精美的壁画记录了西藏的历史故事。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我们永远无法想象信仰的力量,

在每年冬天,朝圣者将挤满

八廓街内外以及布达拉宫转经范围,

这种震撼远远超越了信仰本身。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

 大昭寺广场

一个词、一句话

甚至区区一篇文章

根本都不足以概括西藏

西藏一直都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所以很多人都有一个去西藏的梦想 

本站在建设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若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日内删除。

玩转西藏 游记攻略 地球上能被称为“极地”的地方,只有三个!北极,南极和中国的西藏! https://www.51wzxz.com/14675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