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鹿,是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类,因为体型似骏马而得名,身体呈深褐色,背部及两侧有一些白色斑点。
150多年前,科学家们首次在西藏发现了马鹿的身影。
夏毛较短,没有绒毛,一般为赤褐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故马鹿也有“赤鹿”之称。
它们雌雄易辨,雄鹿有角,一般为六叉,最多可生八叉,看起来强壮有力,雌鹿体型一般较雄鹿小,头上无角,稍显柔弱。
有一项有趣的研究表明,雌性马鹿大脑越大,寿命越长。
一个在苏格兰朗姆酒岛的研究小组发现,雌性马鹿大脑越大,寿命越长,能够长大的后代越多,这一结论是科研小组成员通过研究一千多头鹿的头骨得出的。
在西藏,马鹿种群主要分布在昌都市类乌齐县和山南市桑日县内,总数达8000余只,其中90%以上的马鹿在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山南桑日马鹿自然保护区位于桑日县增期乡境内,从泽当向东行驶80公里即可到达。主要分布在贡德林、帮贡、达杰、梦琼等地。
桑日马鹿自然保护区河谷开阔,树林灌丛隐蔽条件很好,给西藏马鹿、白唇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被确定为国家一级动物保护区。
马鹿生活于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区,喜欢群居,善于奔跑和游泳。夏季多在夜间和清晨活动,冬季多在白天活动。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和果实等为食,喜欢舔食盐碱。
马鹿会随着不同季节和地理条件,而经常变换生活环境。
平时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群体成员包括雌性和幼仔,成年雄性则多离群独居,或几只一起结伴活动。
适宜的环境和保护措施的提升,西藏马鹿的数量以极乐观的方式不断增加。
(图源网络,侵即删)
对于普通藏地人家来说,马鹿或许没有外界所言的神乎其神,也许,它们本就一直存在,在西藏这片纯净广阔的天地,快乐与自由的生活,“重生”不无道理。
西藏马鹿从“灭绝”到不断增长,人与马鹿,在高原上形成一幅相互依存、不离不弃的和谐画卷,让这片土地生生不息……
来源|藏源发布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