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藏历新年是农历2月12日,恰巧与农历新年春节是同一天。自此已经有三年:2018年,2019年和2021年的藏历新年都跟农历的春节是同一天。藏历新年是藏族最隆重、热烈的传统佳节。因为全民信仰佛教,节日活动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是一个娱神和娱人、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在中国,很多地方有“大年”、“小年”之分,而在西藏,藏历年又分为拉萨新年、日喀则新年和林芝工布新年。这几个“年”因为节令和传说的不同,在时间上都不一样,甚至习俗也各有特色。此外,虽然阿里也只过春节和藏历新年,但在阿里普兰县,却有着自己的“年”,人们称之为普兰新年,虽然范围不像前几个那样广泛,但是在全区也算是有名、有特色的了。现在我们就来聊一聊西藏这些独具特色的新年吧!
拉萨新年年味浓郁
除夕前两天,人们就忙着打扫卫生,更换新的幔帐和垫子。受春节习俗影响,如今许多藏族群众在过藏历新年时,也会选择在家里大小门上张贴年画和对联,对联上用藏文写着吉祥的祝词,年画的主题大多是吉祥八宝、十相自在等。
进入藏历十二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活起来。培育的青稞青苗要供奉到佛龛前,预示着来年粮食无缺;每家每户还要用酥油和白面炸“卡赛”(油馃子),卡赛的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等。裹上砂糖,既是供桌上的装饰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也是女主人比试心灵手巧的竞技场。
接近年关,每家都要准备竹制或木制绘有吉祥图案的切玛盒(五谷斗),里面装满炒大麦、酥油拌成的糌粑、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插上彩色的麦穗、鸡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雕成的羊头。这一切,都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由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原先人们在家里自制的酥油花、羊头雕、卡赛等,都能在市场上买到。
进入藏历二十九,每家都会换上新的门帘,房顶插上新的经幡,画上吉祥符号,燃起桑烟;各教派寺庙还要举行驱鬼仪式,跳起金刚舞,念经唱经诵吉祥。晚饭前要在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上象征永恒吉祥的“”字符号,表示人寿粮丰,岁岁平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为了使节日期间有充足、丰富的食品,在这天晚上,全家人还忙碌到深夜。这天晚饭,各家要吃面团突巴(古突)。
制作古突的时候,人们特别夹进了9个具有不同象征意义的物品,比如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吃到面疙瘩里夹的不同物品有着不同的寓意——石子表示意志坚定,辣椒象征直爽泼辣,木炭象征心太黑,羊毛表示性情温柔,豌豆表示财迷,桃干表示健康……吃到的人必须即席吐出,这往往会迅速地让笑声满堂,成为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助兴节目。
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妇便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唤醒全家人,按辈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先抓几粒,向天抛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点送进嘴里。此后长辈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后辈回贺“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圆满)。初一一般禁止扫地,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互不走访做客。
初二亲友之间相互登门拜年祝贺,互赠哈达。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见面互道“扎西德勒”、“节日愉快”,此活动持续三五天。
另外一种说法是:传说很早以前,有支外国军队入侵西藏,当地人无力抵抗,只好向各地求援。工布人民为了保卫祖国和家乡,组成了一支爱国军队前去支援。他们踏上征程之时,正值九月,将士们惋惜不能喝上过年的青稞酒,不能吃上过年的点心,也没有烤上过年的青松火。工布人民便把藏历新年提前到十月一日来过。为了纪念当年英勇应征的将士,每年的十月一日,工布人民都要献上三牲为将士们守夜,久而久之,十月一日过工布年的习俗便形成了。工布年与藏历新年相比,有着较强的林区特色。主要活动有赶鬼、请狗赴宴、吃“结达”、背水、祭丰收女神等。
工布新年,也被称为“工布节”、“工布年”,是西藏工布地区(林芝市巴宜区、米林县、工布江达县一带)的藏历新年,时间为每年藏历十月一日,是当地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工布节期间,男女老少身着盛装,载歌载舞,相互拜年。
赶鬼:
请狗赴宴:
吃“古突”面:
背水:
祭丰收女神:
除了以上习俗,工布新年的娱乐活动也非常丰富。从初二开始,白天男子要进行射响箭比赛,女子除为箭手唱歌助兴外,大家聚在一起玩各种游戏。小孩就到每家每户拜年,晚上,广场上点燃篝火,火堆旁一边搁一个木桶,凡来跳舞的人,都带自家酿的青稞酒以及其他的酒水相互敬酒,然后围着篝火边饮酒边跳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热闹非凡。初三,人们带上供品和青稞酒,来到自家最好的一块庄稼地里祭祀丰收女神。人们在地里竖起一根长长的木杆,上端挂着经幡,下部绑一把麦草。麦草是丰收女神的宝座。在木杆前搭一祭台,上面摆好各种供品、煨桑,是通知田地的保护神前来接受供奉膜拜。村民用特殊的腔调高喊三次“洛雅阿妈(丰收女神)!洛雅阿妈!请用餐吧!”然后大家围着祭台唱歌跳舞,与女神一起娱乐,并请求她保佑来年庄稼丰收。
日喀则的“农民新年”
不过有意思的是,不是只有日喀则过农事新年,隶属拉萨市的尼木县因为地处日喀则腹地边缘,也过农事新年,而江孜县、康马县和亚东县等地因为地理位置上更接近拉萨,过的则是拉萨新年。
同藏历新年一样,日喀则农事新年的习俗也有古恰、新年洗头、驱鬼、吃古突等习俗。同时,日喀则农事新年的每个细节也能反映出日喀则一带居民乐观的生活态度,折射着这里人民的生活方式。例如,大年初一,家庭主妇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为家里的牛羊“洗澡”。
大年初一早晨,也叫“初一油光光”,不但要给孩子头上抹许多油,还要把烟灰和油混合起来,将家畜的角抹得亮光光的,这种仪式也就算是为牛羊送去祝福,祝家中的牛儿羊儿新年能够繁殖兴旺。给牛羊“洗澡”后,就取出酒糟喂家畜,大概意思就是告诉牛羊:“过年啦,都来过年啦,我给你们送来了青稞酒糟,来喝酒啦!” 此外还要给家畜献“酒新”和“竹素切玛”,在角尖上粘上酥油花,还把家畜的耳饰和旧颈套换成新的。时至中午,一家人会围坐在火炉边,吃着羊头肉,喝着自家酿制的青稞酒。煮羊头肉是大年初一的必备美食之一,人们会在前一日就将羊头清理干净、煮好,以备大年初一这天吃。
初二开始,家里的老人带着孩子去祭祀土地神和护法神。祭祀完之后,还要捧着酒壶,向附近的乡亲、邻居、亲戚、朋友拜年。新年的第三天,根据家里经济状况,在自家屋顶献上神烟祭神,插上招来运气的经幡。从第三天起,可以请客人到家里,家里人也可以到别人家做客,尤其是亲戚、朋友、恋人都要请到家里,每天隆重地招待三餐。
普兰新年从“囊康”说起
都知道春节是在“小年”那天打扫卫生,而“小年”距离真正的春节还有五六天的时间。普兰新年前,人们除了置办年货,家家户户也会打扫卫生、收拾房屋、更换新的卡垫,用糌粑在房内的墙壁上绘制一些吉祥图等,这些都是过年前一定要做的事情。
忙碌筹备了一天之后,到了“囊康”这天夜里,人们会用糌粑团捶打自己,意味着让所有的病痛附在糌粑团上,然后将糌粑团等物品扔到某个地方,跟全村人一起用柴火烧尽,祈祷新的一年一家人健康平安。
当然,与藏历新年一样,普兰新年的初一早上,主妇们也会早起去抢新年的第一桶水,然后用新年的水煮酥油茶、煮“羌古”。吃完“羌古”全村人则聚到一起喝酒、吃肉,开始欢度新年。而这天的晚上,整个村子就成了歌舞和青稞酒的海洋。
普兰妇女服饰是一大亮点
还有“果谐”也广泛流传在普兰的乡村,是一种拉手成圈,男女分班唱和,顿地为节,载歌载舞的自娱性舞蹈。普兰农牧区非常喜欢跳“果谐”,它的基本步伐有“三步一抬”、“前踢三步跺”,步伐大方有力。其手势“前关开手”和“前后甩手”,活泼灵巧。
“玛结霞卓”又叫孔雀舞,发源于普兰县,流传在普兰县和狮泉河地区。舞蹈形式是圆圈和半圆形,无专门的伴奏乐器,但有伴唱。其步伐较单调,基本步伐有“两步一跺”、“小颠步”,但身上的动作较多。上身动作有“左右摇头”、“双摆手”、“孔雀喝水”等。跳时都有唱词,唱到什么词意舞者就做什么动作。如孔雀如何摇头,舞者叉腰做“左右摇头”动作;唱到孔雀如何飞翔,舞者做飞翔的动作“双摆手”。其中最有特色的动作是“孔雀喝水”,齐动作两脚合拢,两脚的外侧着地,一双膝向外打开向下蹲,上身向前倒,把地上的木碗用嘴叼起来,身体慢慢站起,双手做飞翔的动作“双摆手”。
普兰新年期间除了可以观看到传统的特色歌舞,普兰妇女的服饰也是节日的一大亮点。普兰妇女的贵重服饰只在节日盛典时才穿戴,很难一见,普兰妇女服饰是套盛装,从头到脚,装饰有黄金、白银、松石、玛瑙、珊瑚、珍珠、田黄等珠宝,重达十多斤,价值十几乃至数百万元:世代家产集于一身。以普兰县科迦村的妇女服饰为例,它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科迦服饰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服装部分,有咖啡色氆氇女藏装、彩虹鞋、披肩、帽子、羊羔皮、水獭皮、缎子等组成;二是首饰部分,由“嘎穷”、“嘎累”、“吉乌”,前额装饰“恰恰”、“巴塔”、“那玉”,方形纯天然金片、翡翠瓶、珊瑚、银片、银粒、松石、超级银链、超级松石链、超级珊瑚链、金片、翡翠等,每套服装上共有6815颗,服饰重达20多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