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牦牛走进浙江》高原牦牛文化展在杭州举行。(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提供)
图为西藏牦牛博物馆一角。记者 郑璐 摄
“西藏牦牛博物馆应该深刻认识责任担当,更应紧盯公众需求,多路出击‘走出去’。这次,我们让沉睡在库房中的文物‘苏醒’了,既提高了馆藏文物的利用率,也让馆与馆之间的文物多了‘流动’。”
在第44届国际博物馆日、西藏牦牛博物馆开馆6周年之际,西藏牦牛博物馆社会教育部次仁多吉向记者讲起了那场跨越4000公里的牦牛杭州之旅——《牦牛走进浙江》高原牦牛文化展。
次仁多吉介绍说,自 2019年12月28日至2020年2月28日,西藏牦牛博物馆在浙江自然博物馆举办了《牦牛走进浙江》高原牦牛文化展,此次展览共接待观众约13万人,线上展览浏览量约50余万次。
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高效举办展览展示
次仁多吉说,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全面呈现一个高质量、高水平、高规格的展览,从2019年10月开始,西藏牦牛博物馆将《牦牛走进浙江》高原牦牛文化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开始筹备,从以往开展过的《牦牛走进南京》《牦牛走进羊城》《牦牛走进北京》等展览中总结经验,制订周密的布展工作计划,全面安排部署展览筹备工作。
次仁多吉告诉记者,此次展览,共展出800余件藏品,涉及多个门类。在“相伴牦牛”和“灵美牦牛”单元中,展示了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艺术作品等,向受众全面展示了青藏高原特有的牦牛文化。“在此基础上,我们特别增设《浙江情缘》单元,通过探寻、回眸、绽放三个部分的内容,充分展示援藏工作的初心、使命和成果,由此表达高原儿女对长期以来援藏工作的感恩之情和崇高敬意。”
增强受众参与性 充分体验西藏文化
回首参展现场,藏式墙面、牦牛标本陈设,还是牧民居住的牦牛帐篷,还有那高高垒起的牦牛粪……为营造更好的体验感受,展厅最大程度地还原了藏式风貌,让游客更能直观感受到西藏的民族风情。
次仁多吉说,为增强与游客的互动环节,他们一行在体验区准备了牦牛肉干、奶渣、青稞酒、酥油茶等西藏特产,供游客免费品尝,身临其境地感受西藏饮食文化。为了让杭州人民更好地了解西藏民俗文化、体验西藏独特的传统娱乐项目,西藏牦牛博物馆每日按时、按点举办形式多样的社会公共教育活动,包括传统藏棋、羊拐、克朗球以及穿戴藏族服装头饰等文化体验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期间,我们还推出了4期线上社教活动,包括制作纸牦牛、为牦牛图片填色、牦牛相关知识问答、藏族服饰及饮食习惯介绍等内容。”
迅速反应创新形式 疫情期间启动线上展览
2020年1月25日,《牦牛走进浙江》高原牦牛文化展因受疫情影响闭馆,西藏牦牛博物馆积极响应上级单位号召,以最快速度整合现有数字资源,通过微信公众号等载体,搭建网上虚拟博物馆,为公众提供线上展览服务。
在此期间,西藏牦牛博物馆线上展览浏览量50余万次,使公众足不出户便可以欣赏到展览。次仁多吉告诉记者,线上展览的推出,创新了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传播渠道和形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经费等限制,在疫情期间给群众生活增添了一抹暖心色彩,也收获了观众的好评。“防控疫情期间,博物馆线上展览已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其服务功能也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应用,成功将被动‘关门’转化为主动‘开窗’。西藏牦牛博物馆《牦牛走进浙江》杭州展览被国家文物局推送为第三批全国博物馆网上展览资源。”
次仁多吉说,通过博物院(馆)之间的展览交流、文物合作,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异地文化的魅力,对于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都有着积极意义。
齐心协力周密细致 完美做好收尾工作
次仁多吉告诉记者,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3月28日,西藏牦牛博物馆10名工作人员前往杭州进行撤展收尾工作。全体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加班加点,仅用6天的时间完成展览的撤场、展品的装箱及运输等工作。4月4日,赴杭全体人员安全返藏。“此次赴展的藏品数量众多、种类繁杂,且受到疫情影响,我们对每一件文物藏品都进行了仔细的包装,从包装期间到运输过程中天气、环境变化等角度都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对所有藏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严格进行分类装箱。所有装箱藏品及辅助藏品于4月10日顺利到达拉萨,并于当日顺利卸车入馆,藏品无一件丢失或损坏。”
次仁多吉欣慰地说,本次展览,西藏牦牛博物馆呈现出有精神、有知识、有素养、有民族文化底蕴的展陈内容,展示高原独特的牦牛文化,传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人民翻天覆地的幸福生活和历史文化保护成果。“同时,我们也学习了浙江自然博物院作为国内优秀博物馆在展览、社教、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宝贵经验,更增进了西藏与内地之间的文化交流。愿西藏牦牛博物馆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