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解析古格王国的立体防御系统

2020-04-09 921

面对强敌环伺的局面,古格王国建造了一套在今天看来也令人惊叹的立体防御系统。紧密结合,相互沟通,左右支援,上下呼应。‘’

本文选编自著名考古学家张建林教授作品《秘境之国——寻找消失的古格文明》。

 

古格王国地处青藏高原的西部边陲,西、北两面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喀什噶尔、克什米尔地区,南面和东面是宗教信仰纷繁复杂的印度、尼泊尔,西邻的拉达克王国虽与古格王国同样信仰藏传佛教,却因为教派之争和利益之争一直觊觎古格王国领土。

三面强邻对当时的古格王国形成了一个半月形的威胁圈,只有东面因与卫藏地区距离遥远而没有太直接的威胁。

 

古格王国中心地区的象泉河谷地因有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余脉及阿伊拉日居山三面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外来威胁,使古格王国处于能攻易守的有利位置。

但周邻国家和民族从未放弃对古格王国的侵占野心,不管是出于对异教的征服,还是出于资源掠夺、领土扩张的目的,古格王国的广阔领地和丰富的物产都令他们垂涎欲滴。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解析古格王国的立体防御系统

古格故城遗址西侧的碉堡与防卫墙

从一些非藏文的文献中我们得知,1337年至1338年,印度的穆斯林首领穆罕穆德·图格鲁克自德里率兵数万入侵喜马拉雅山西段以北地区,在此遇到强烈抵抗,以全军覆没而告终。

1532年,喀什噶尔的苏尔丹赛伊特派遣梅萨海达进军拉达克王国及阿里地区,第二年即被逐出。

关于这两次战争,缺乏更详细的记载,但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来看,古格王国都是当事者或当事者之一。

藏文手抄本《拉达克王统记》也记载过在15世纪初和16世纪末,拉达克王国与古格王国之间的两次战争。

这些只是见诸文献的几次比较重要的战事,至于小规模的军事冲突和边境纠纷实际上还会更多。

为了抵御可能出现的外部入侵,古格王国在建筑都城时首先把军事防御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使之既是一个政治统治和宗教活动的中心,又是王国的坚固核心堡垒。

整个城堡从山下的开阔地到山顶的王宫区,到处可见用于防卫的各式碉堡和防卫墙,就连一些房屋的底层也在外侧的墙面开设射击孔,兼有暗堡的作用。

城堡的防卫设施是经过精心设计、周密配置的,碉堡与防卫墙充分利用最佳防守地形,紧密结合,相互沟通,左右支援,上下呼应,构成一套今天看来也令人惊叹的立体防御系统。

01 都城的三道防线    

仔细分析,城堡从外至里设有三层防线。

最外围的防线由几个小据点和几段防卫墙构成,城堡东侧对面的土峁上建有三座碉堡和一段曲尺状的防卫墙,掌握着小范围的制高权;北部的扇形开阔地上分布着东西和南北两条防卫墙,横向拦阻北面的来犯之敌,并可与土峁上的据点形成掎角之势,有效控制东面的山沟。

城堡西南山下有三座小碉堡和两段短的防卫墙,扼守城堡背后的山谷,崖壁还有一条暗道通向山顶。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解析古格王国的立体防御系统

第一道防线——土峁上的碉堡与防卫墙

第二道防线布置在城堡东北和北部建筑密集区的外围,碉堡和防卫墙都临崖构筑,并与其他建筑紧密相连,融为一体。

东北部分的防卫墙分为上下两层,西北部因坡陡坎多防卫墙竟有上下5层,这种多层次的防卫墙对城堡中建筑最密集的地区形成严密防守,并且有效控制了各区间的通道和上山的主干道。

第三道防线即山顶王宫区周围的防卫墙和碉堡。

王宫区建于土山之巅的台地上,是整个城堡的核心和最高点,四周沿着悬崖边构筑的防卫墙使本来就险不可攀的王宫区更加易守难攻,而且还可以利用这个全城的制高点协调指挥各区防守,并直接对进入山坡的来犯者实施强有力的俯攻。

02 此显彼隐的碉堡    

全城残存下来的碉堡遗迹共有58座,散布在各处地形险要的小山包或悬崖边,居高临下,对周围地区可实行有效的监控和防卫。

碉堡的平面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三种,层数一至三层不等,多为石砌基础,土坯砌筑墙体或夯土墙体,四周墙壁较厚,墙上开设窄条状或三角形的瞭望射击孔。虽然这些碉堡都已经残破不堪,但可以看出其基本结构与现代碉堡几无二致,只不过建筑材料不同而已。

土山北部山梁上的一座圆形碉堡就非常典型,平面呈规整的圆形,现仅存底层,原来是否有两层已不得而知。

内部直径3.2米,一侧开设小门,碉堡内东西两面各有一突出的附墙墩,从内部加固墙体。

四面均匀分布4个竖长方形的瞭望射击孔,孔的内侧略宽,外面窄,这种孔可以减少外来的攻击面积,但瞭望射击的角度和范围并不因此而缩小,可以说设计得非常科学。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解析古格王国的立体防御系统

土丘上的圆形碉堡

 

结构比较复杂的是一种内部分隔数间的二层或三层大碉堡,其中底层面积最大的可达20平方米。

墙体基础用石块砌筑,底层为夯土墙体,四周不设瞭望射击孔,内部以一两道隔墙将底层分成两到三个空间,以使二层棚架更加坚固结实。

二层的墙体用土坯砌筑,设有等腰三角形的瞭望射击孔。这种大碉堡在城堡中数量不多,通常都设置在某个防卫区域的前沿中心部位,两翼构筑数座中小型碉堡及防卫墙,共同组成一道防卫群体。大碉堡还有可能是小区域防卫的指挥部。

03 防   卫   墙    

古格故城的防卫墙也根据不同地形和功能需要设计成不同结构。

北部缓坡地带总长260米的外防卫墙分为北墙和东墙两段。

北墙是0.5米厚的夯土墙体,每隔五六米在墙内外两侧加筑对应的侧墙用以加固墙体。

东墙则筑成内外双层的夹壁墙,外层墙厚达1.5—1.9米,内层仅0.7米厚。

两层墙之间留一条窄通道,仅容两人擦肩而过,墙体较低矮,实际上就是一种地面战壕。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解析古格王国的立体防御系统

玛尼石墙

 

城堡东北部和北部的数道防卫墙分别构筑在每层崖坎的边缘,墙下的崖壁等于增加了墙的高度,连接于碉堡之间的防卫墙顺着崖壁边缘曲折蜿蜒。

墙体有夯土和土坯砌筑两种,墙上多有窄条状或三角形的瞭望射击孔。

这种墙不仅可以直接抗击坡下的敌人,而且借助墙体解决了各碉堡间相互联络和兵员调遣时的安全问题。

山顶王宫区的防卫墙结构就复杂得多了,除了一般的防卫墙外,还出现了土坯砌筑的上下两层防卫墙。

这种墙前临崖壁边,后依靠土坎架顶,底层外墙开设竖长方形瞭望射击孔,1.7米高的地方构架第一层的顶(也是第二层的地面),第二层仅砌筑外墙,设三角形瞭望射击孔。

实际上这种防卫墙就相当于一座长几十米的条形碉堡,或者说是一条防卫覆道。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解析古格王国的立体防御系统

山顶王宫区的防卫墙

城堡北侧山坡台地通向山顶王宫区的主干道隧道是上下交通的唯一正式通道,也兼具防卫作用。

隧道下端入口开在距地面两米多高的崖壁上,可由台阶登上宽仅1.2米的洞口。

洞内扩大成6平方米的空间,可容数人在此据守,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

隧道中段有一截是半暴露的,如同凹入崖壁的栈道,外侧砌土坯墙专设了3个瞭望射击孔,可以对悬崖下的努日笼山沟实施防御。

必须提到的还有其他建筑上的附加防卫设施。

居于山坡台地的白殿、红殿顶部都有高达2米多的女墙,这种女墙在其他地方通常高至人的腰部,仅具挡水和装饰作用。古格人却把墙体加高,并开设瞭望射击孔,一旦有战事,高大的佛殿顶部如同巨大的碉堡,发挥防卫作用。

▌来源:阿里旅游

▌作者:张建林

▌图片:阿里旅游

本站在建设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若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日内删除。

玩转西藏 目的地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解析古格王国的立体防御系统 https://www.51wzxz.com/144243.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