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生活在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被称为“鸟类熊猫”的黑颈鹤(唐召明2001年摄)
去年,我驱车再访藏北西部申扎县,透过汽车玻璃,看到色林错湖边,几只优雅、高大的黑颈鹤贵族般地昂首挺胸,迈着细长的腿在悠闲踱步。
我赶忙让司机停车,端着相机接近沼泽地里时而振动双翅扑打嬉戏、时而仰颈向天引吭高歌的黑颈鹤,直到离它们一二十米远的地方才按动快门。让我喜出望外的是,这些平时羞怯怕人、很难接近的“鸟类熊猫”依然我行我素,不慌不忙地继续漫舞。
10多年前,我随“藏北高原无人区科考团”在色林错湖口看到一群20多只正在觅食的黑颈鹤。不过,那时的黑颈鹤生性机敏,见我们靠近远远地就飞走了。
体长约120厘米,体重4至7公斤的黑颈鹤,体态婀娜多姿,一双漆黑的长腿萧然肃立。黑颈鹤因其头、喉及上颈均为黑色而得名,主要分布于西藏和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区,只有极少数个体在冬季见于印度、不丹等与我国临近的地区。
图为一对在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边漫步的黑颈鹤(唐召明2001年摄)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鹤是吉祥、幸福、长寿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西藏,黑颈鹤被称为“雪域神鸟”。
黑颈鹤是典型的候鸟,每年三月份排着“一”或“人”字队形,由藏南迁居到藏北,选择人烟稀少,有山峰为屏障,有食物可寻觅的开阔的湖泊、河流、沼泽作栖息地。它们往往五六只成一群,多则数十只,终日嬉戏寻食,选择伴侣。
很有趣的是,黑颈鹤休息时常常把一只脚缩到腹部下边,头插到翼下,单脚独立或者用嘴梳洗羽毛。它能与斑头雁,以及鸥类、鸭类等和睦为邻。但在“生儿育女”期间,它绝不允许同一鸟类接近自己的巢区。
四月底五月初,黑颈鹤进入繁殖期,成双成对的“情侣”离群而去,寻找被水隔绝的较为僻静的干草墩或苇草丛构筑巢穴。用枯草筑成的椭圆形巢穴完工后,成双的黑颈鹤便常常在隐蔽的巢区附近,两头相对,伸展抖动双翅,伴随嘹亮的叫声,翩翩起舞,求爱交尾。五月底开始产卵,多数一窝产卵两枚。以后的工作就是以雌为主,轮流孵化了。三十天以后,雏鸟出壳。小小的幼鹤,只要羽绒一干就能独立行走下水了。
图为正在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飞翔的黑颈鹤(唐召明2001年摄)
据科学工作者研究,为增加起飞的动力,黑颈鹤常常会迎风奔跑。它在进行水平的扇翅飞翔时,其最高速度不借助风力可达每小时十三公里。借助上升热气流,鹤类可以盘旋着上升到想要达到的高度,然后离开这股热气流向前滑行,同时降低飞翔高度。接下来它们会寻找另一股热气流再重复这个过程。由于扇翅飞翔很消耗体力,黑颈鹤总是尽量借助热气流滑翔,速度会慢一些,但却节省了体力消耗。
在迁徙期间,黑颈鹤通常会花费两天的时间摄食来保证一天的飞行。开始,鹤类以家庭或较小群体迁徙。迁徙途中不断有小群体加入,最后壮大为成百上千只的鹤群。它们每日的飞行距离变化很大。如果遇到恶劣天气,可能只飞几英里;如果中间找不到好的中途停留点,它们可能就飞几百英里。当风势有利时,鹤也会连续几天进行额外飞行。
黑颈鹤是国际上最受关注的濒危物种之一,又是在世界上15种鹤类中最晚被发现的。
色林错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黑颈鹤繁衍生息,湖里游动着数不清的高原无鳞鱼和贝类,为黑颈鹤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2003年,国际鸟类红皮书和濒危物种公约把总数不过1万只的黑颈鹤,列为急需挽救的濒危物种。因为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黑颈鹤繁殖率低,种群增长缓慢,因此愈加显得弥足珍贵。
为保护这种高原独有的鹤类,1993年,西藏自治区成立色林错黑颈鹤自然保护区,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总面积达18936.3平方公里。范围覆盖到周边的23个卫星湖,一举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黑颈鹤自然保护区。
据科学工作者最新考察,色林错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黑颈鹤种群数量已由保护前的1000多只恢复到目前的6000多只。
黑颈鹤能够与人类相亲相近,毫无疑问,这是大自然的慷慨奉献,也是青藏高原上以藏族为主的各民族群众珍爱、保护动物的结果。(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