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却总是被各种缘由羁绊,无法成行。
后来我觉得,这只是借口。
事实上是自己困住了自己罢了。
可每当下班的当口,站在拥挤的地铁中,听着列车与铁轨撞击摩擦,发出刺耳的嘶鸣,感觉整个人生接近崩溃了。回头看看,所有的人都在忍受,忍受身体的挤压,浑浊的体味,忍受着一天的疲惫,忍受着黑夜,以及比黑夜更黑的东西。
这一切,似乎无处躲藏。好似你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就注定要被城市吞噬,被卷入生活的琐碎之中…
假如你对这样的生活持有丝毫的怀疑的话,假如让你重新选择一种生活方式的话,在快与慢,在喧嚣与宁静之间,在浮华与真实之间,你会如何抉择?
如果有答案,请在内心认真地告知自己。并遵从内心的声音,去追随,去改变,因为任何时候都不晚。
我有一堆这样的朋友,他们的惊人之处在于,能从这些庸常的生活规则中跳出来,慢下来,甚至停下来。他们不是停顿,而是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活着的方式。他们在别人看来不过是从一个怪圈跳进了另外一个怪圈,可生活还在继续,他们已然不是原来的他们。
比如他们中那些热爱西藏的热爱在路上的人。他们无论乘火车,骑行,搭车,徒步,自驾,无论走多远走多久,他们总会听从自己的声音,行走。
我当然要再次提到《那时.西藏》的作者徐家树先生,他年近七十岁,早已于二十年前举家移居海外,但毅然会从生活中抽身出来,从南半球到北半球,深入藏地。尽管他已经往复藏地走了三十年。忽略他的年龄以及他国际摄影师的身份,西藏对他意味着什么呢?究竟是什么使得他如此执迷?
当他从澳洲的冬季踏过万水千山赶到北半球这个国度溽热的夏天时,他早已准备好了再次站在这世界的极高之地,他也会再次行走在这属于鹰Q帧⒕?Α⑺钟秃脱┥降淖罱咏?焯弥?亍N宜坪跻延辛四承┐鸢福???嗟拇鸢富蛐矶荚谡獗臼槔铮?谀切┝钊苏鸷车纳阌白髌分校?谀切┯倘缡惫馑槠?话愕奈淖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