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时中国最美的湖泊群,但只有1%的西藏游客才会涉足。
当惹雍错的湖水像深海的海水一样湛蓝,从眼前一路铺展至天边,与天际线处的达果神山相接。这种神山、圣湖的组合,是西藏湖泊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在长达半个月、行程1000多公里的考察中,神山、圣湖一直伴随我们。当惹雍错是西藏第三大湖,是发育在冈底斯山脉北麓断陷盆地中的构造湖——因地壳断裂形成的凹地中不断积水而成。但随后,我们还将遇见不同面积、不同造型的湖泊。不论面积、密集度、漂亮程度,这里都堪称中国湖泊景观最精彩的地带。
打开西藏的地图看看,你就会发现在西藏的中部地区,也就是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北的山麓与羌塘高原南缘交接的地带,到处都是湖。在藏语中,“湖”被称为“错”。你看地图这一地区,满眼都是“错”。在西藏自治区全图上,由于比例尺太小的缘故,只能看到一些大湖,许许多多小一些的“错”被缩小,以至于不见了,如果你看县一级的地图,比如那曲地区的班戈县、申扎县、尼玛县,阿里地区的措勤县、改则县、日土县,还有日喀则市仲巴县的地图,你会看到地图上星星点点的“错”。可以说,这一带是中国名副其实的湖泊最密集地带。我把这一带叫做中国的“多湖地带”。
在我说的“多湖地带”中,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97个,总面积210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23%。著名的纳木错、色林错、扎日南木错等大湖都分布在这里,因此这里也可以叫做中国的“大湖地带”。
这条湖泊密集带从那曲地区班戈县与拉萨市共有的圣湖——纳木错开始一路向西,直到阿里地区日土县的班公错,长达1000多公里。穿越这一地带,没有高等级的路,只有一些土路。这条路最大的特色就是路两旁到处是“错”,因此有人说这是一条“错、错、错,一错再错”的路。
有人以为这条路是所谓的“大北线”(那曲至狮泉河的黑阿公路),其实不是,这条路应该在大北线以南,由一些沟通这一带的几个县城和一些乡镇的低等级公路组成的东西向的路。如果你走大北线,会错过许多大湖,看不到“错,错,错”,更不会“一错再错”。
其实这不仅是一条“一错再错”的路,这条线穿越的这一地带,恰恰是西藏最重要的一条自然与人文的分界带、交接带。这一带的北部就是羌塘高原,也是所谓的“羌塘无人区”,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荒野地区,这一带与其他地区相比,人类的干预最小,人类的足迹最少,在这一带,你可能行走了几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这一带也是中国大型有蹄类野生动物最密集的地方,你会不时地与大群的野生动物遭遇。
纳木错跨班戈、当雄两县,多年来一直稳坐西藏第一大湖的位置,近几年这个第一被色林错取代,但这丝毫不影响纳木错在藏族人心中的地位,它一直是藏族人心中的圣湖,与湖岸的神山念青唐古拉山脉的主峰珠联璧合。我们也将这里作为这次考察的起点。摄影/王宁
这条路还是西藏水系的重要分界带,这条带的北部是内流水系,河流都流不到大海去,大多以这里的湖泊为终点,这里的湖都是封闭湖,湖水靠水面的蒸发来平衡。由于河流带来的矿物质进入了湖中,在湖中聚集,无法流出,随着水分的蒸发,矿物质在湖中越积越多,因此这一带多咸水湖和盐湖。这一带(冈底斯山脉)以南的水系,则是外流河和内流河都存在的区域,外流河进入大海,内流河则流入封闭的内流湖中,但内流湖比北部少多了。
傍晚7点,夕阳的余晖温和地洒在色林错岸边的草原上,一个10只左右的藏羚羊队伍在草原上闲庭信步。我心中隐藏着忧虑:色林错的湖面听说近几年每年增长半米多,速度惊人,如果持续下去,这草原和牧民的村落,岂不是都要淹没在水下?这些藏羚羊要去哪里?摄影/王宁
多湖地带的南部就是东西延展的念青唐古拉山脉与冈底斯山脉。越过这两条山脉,你就进入了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河谷地带,这里地势较低,气候温暖湿润。这两条山脉还构成了西藏非常重要的人文界线,即这条线是西藏农业、半农半牧业和纯牧业的一道分界线。这条线以北是西藏传统的纯牧业地区,以南是西藏的农业和半农半牧业地区。传统上,人们把这条线以北称为“藏北”,以南称为“藏南”。为了方便,我们在下文也这样称呼西藏这两个地区。
羊毛编织的藏毯在每个藏民家中必不可少,可以抵御藏北高原的寒冷。
摄影/单之蔷
两个牧羊女在落日的余晖里赶着羊群回家,一幅夕阳暮归的恬静场景。我们在埋头赶路的途中,忽然瞥见这一幕,赶紧刹车拍下这一瞬间。
摄影/单之蔷
既然如此,穿越多湖地带,就变成了一次从农业、半农半牧业地区与牧业地区交融地带的穿越之旅,一次从牧人的牛羊世界与野生动物世界交融地带的穿越之旅。在自然与人文之间,在家畜与野兽之间,在蓝天与碧湖之间穿越,这是这一地带的迷人之处。不知为什么,这样一个充满荒野魅力的地带,竟没有被媒体炒作,它还是如此低调,静悄悄地在天地之间存在着,这更增加了它在我心中的分量。
穿越多湖地带,走上这条“一错再错”的路,一直是我心中一个隐秘的愿望。现在这个愿望就要付诸实施了。我和几位同事,还有两位专家,8月31日已经聚集到了拉萨。两位专家一位是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员侯居峙,他长期在这一地带做湖泊沉积研究;一位是女作家陈泠,是一位象雄文明的研究专家,我们要穿越的这一多湖地带,正是古象雄文明的发源和繁荣之地。还有一位是我们的特约摄影师卡布,这是一位老西藏,也是资深的户外探险摄影人士,他的野外经验是我们这次穿越的重要保障,而且这一点很快就得到了证实。还有两位我的同事,都是摄影师,一位是王宁,一位是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