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能得到什么
年少的梦想
小时候,我总是吵着爸爸带我去看火车,感觉呼啸而过的轰隆声仿佛能够将我的思绪带去远方,带到一个陌生但又新奇的世界。所以,踏上那飞快掠过的车厢成为我年少时最大的梦想,坐车也成为我当时最大的乐趣,好像任何一辆车都能带我去远方一样。行走的梦想开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滋生,发芽。
带着行囊和勇气出发
这个梦想伴随我长大,一直到大学毕业。虽然无数次地幻想过自己一个人在路上的情景,但20多年来,我从没有真正独自踏上过旅途。
在刚过完23岁生日的时候,我像往常一样在快递公司上班,每天得过且过地做着同样的事,如同一潭死水。那天,一位高中生来寄了一本护照,我好奇的问她:“要出国吗?” “对,我要去尼泊尔当义工。” 我有些惊讶,一个女高中生,只身一人去国外,而那份勇气我是没有的。我带着羡慕和敬仰跟她攀谈起来,她的思想和谈吐远远超过了那个年龄阶段的人。一个有故事的人,有经历的人,有勇气的人在任何地方都能有自己的一片天吧!
年少时,只身出走的想法在一刻喷涌而出,如果现在不行走,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已经被主流文化禁锢了思想,成功的定义被人们所拥有的象征性物质资本充述着,这是社会的普遍且权威的认知。进入社会以后,我们这些对社会一无所知却像牛毛一样多得大学生会多多少少地发生着改变,作为这个时代特有的群体,我们最大的叛逆特点却被一点点的同化掉,大学时代那个唯一能和你喝酒谈理想的缘故却因为家庭的原因成为了自己所鄙视的人,看着曾经坚定并渐渐迷失的人,可能真的已经有心无力了。而我,恰恰在此时彻底成为一名蔑视权威的愤青。赤裸地来,我也能赤裸地走,但我的人生要以不一样的自由和精彩而活,我知道物质买不到我追求的一切。
“根本无需准备,只要你想就带着行囊和勇气出发。” 这是那个比我小5岁的高中生对我说的。
前方很迷茫很艰辛很无奈,但唯有勇气可以让你看清路上的一切, 带着行囊和勇气出发。
那天我烧掉了23岁之前所有的日记,看着橙红色的火苗吞噬从前的点点滴滴,我知道我的人生在这一刻,将重新开始。
“背包客”这个词是曾经我在收音机上无意中听到的,自由,每一处都散发着理想主义的纯粹,直到我人生第二个观念转型期的作用,才让我认为那便是我向往的精神境界。
成都,似近似远
曾有个传说,当一个人离开家乡去另一个地方的时候,如果那个地方的天气是阳光明媚,则说明这个人会在这个地方过得顺风顺水,如果是雨天则说明机会会如雨点般打来,如果是阴天则代表这一路会磨难重重。果然霉运从我到达成都那一刻开始便接踵而来……
庆幸的是,我最终解决了一切,在市中心找到了便宜的住处,遇到了一个耿直的房东(可能是因为老乡的缘故),找到了工作(以小时计算费用,一小时8元,包吃),基本的生存问题得到了保障。唯一有点痛苦的是,上班时间是早上6点,而从我住的地方到上班的地方6点半之前是没有公交车的,这就意味着我必须每天5点出门,步行4公里的路程。有时候还必须在下午两点赶到城市的另一端去做另一份工作,而这样的劳累除了生存的动力似乎什么也没有剩下。
曾经在网上和一些宣传片中看到说,成都拥有让时间慢下来的魔力,其实,以完全悠闲地姿态,那么任何城市都拥有这种魔力。而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中,除了王鹏和姚姐的热情让我找到了一丝安全感外,这里仍然充满了冷眼与蔑视,以及那种人与人间极度封闭和不信任的惶恐,这或许是这个社会的通病,有现代科技存在的地方都会充诉着这些因素。
渐渐明白,这个社会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会存在交情,有些东西归根到底就是交易,也并不是所有的真诚和认真都会换来别人的正眼与肯定,仿佛这一刻,我才从一个狗屁不懂得大学生真正地开始认识这个社会。对于重庆来说,成都是一个似近似远的城市,这里的食物,语言,气候,生活方式,文化都是那么接近,但身处这里,却感觉还是那么远。
远离家乡,一切都变得不太适应但无论如何,我做到了,我能够靠自己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生存下去,不受别人帮助,我仍然能给自己挣到一口饭。
之后,我来到了青城山,30多斤的背囊让我双肩不时传来阵阵酸痛,但必须走,因为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填饱肚子,也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人住。
对于一个初次旅行的人来说,一切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到旅行的质量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山上很潮湿,也有各种各样的虫,偶尔走到一家饭馆,随便一顿饭都会让你花上上百块。
对于徒步旅行来说,我无疑是一个菜鸟,但我必须坚持这条路,这才是这一条路,最开始的宗旨。
未完待续……
有关楼主更多精彩
【旅行感悟】在路上的那一年
【旅行感悟】在路上的那一年(二)
【旅行感悟】在路上的那一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