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正月十五,据藏文历算,宜春耕。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雍布拉康的金顶上,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端着切玛盒,带上青稞酒糌粑粉,扛着锄具,扶老携幼,驾驶着由经幡、鲜花装扮一新的拖拉机涌向待垦的农田,参加开耕仪式。一年的春种秋收,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神圣的春耕仪式
受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西藏农耕民俗在传承过程中较为封闭和保守,农耕生产活动中的原始信仰和很多风俗至今仍然延续。在西藏,对于春耕秋收等事物的重视与讲究,不亚于对自然神灵的信仰膜拜。人们似乎坚信,从祖先那里传承至今的诸多习俗和仪轨,是先辈们与万物神灵保持沟通的一种法术,是消灾解难、祈福安康的最佳方式。人们相信与自然、神灵的对话,会给这片土地和人民带来好运和福报。所以,面对雪域高原上自然环境的恶劣严峻和变幻无常,人们对于时令节气的选择和主管天气雨水神灵的尊崇,显得更加虔诚而用心。春日开耕播种的仪式仿佛是祭祀祖先神灵般神圣庄严,不可马虎懈怠。
雅砻河流域是西藏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如今西藏粮食主产区,因此每年这里的春耕仪式也最具代表性。这个仪式在“西藏第一块农田”举行。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37年,雅砻河谷的牧羊人在山上发现一个陌生人,问他从何处来,因语言不通,他手指天上,人们认为是从天上来的,就把他扛在肩上,拥为部落首领,取名“聂赤赞普”,即“肩扛王”,并在扎西次日山上为其修建了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为了供奉藏王,人们在雍布拉康南侧开垦了“西藏第一块农田”种植谷物。
“第一块农田”的主人
这块农田叫萨热索当。关于这块农田,还有一个传说。传说很久以前泽当东面一座名叫萨当贡布的高山,山上有个岩洞,住着一只名叫强久松巴的公猴,和一只名叫色姆扎森的母猴结为夫妇。它们先后生下6只小猴,这6只猴子,又繁衍成几百只小猴。小猴们吃光了山下的野果、树叶,忍饥挨饿。公猴强久松巴只得向天神祷告,祈求它伸出救助之手。天神交给公猴一些青稞、小麦、豌豆、荞麦等种子,让它播种在地上。强久松巴带领小猴子们来到雅鲁藏布江边,找到一片平坦宽阔的土地,用爪子扒开泥土,种下各种谷物。它们不停地在田地上干着各种农活,身上的毛渐渐稀少了,尾巴也渐渐变短了,还能说出各种各样的语言,并且用树叶、毛皮做衣服。从此,猴子慢慢变成了人。
这块面积约2亩的土地,如今为农民格桑旺杰所有。1979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始在西藏实施,这一年,格桑旺杰在雍布拉康脚下出生。因住处距“西藏第一块农田”最近,他的父亲旺堆杰布永久性地分到了这块农田。
虽然后来村民们都采用了机械化耕作,但父亲旺堆杰布仍然坚持用传统的方式耕作这块神圣的土地。在每年开耕前,附近的农民都会聚集到旺堆杰布家的田地边,一起举行古老的开耕仪式:献上青稞酒和象征五谷丰登的“切玛”——装有糌粑和青稞粒的木斗,由旺堆杰布赶着两头额上扎着红穗、身披哈达的牦牛,开耕第一犁。
父亲去世以后,年轻的格桑旺杰继承了这块田地,继续种植开垦。每年春耕时节,村民们仍会挑选吉祥日子举行开犁仪式,祈求新的一年雨水丰足,无雹无霜,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