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工匠为建筑搭建了骨架、描绘了蓝图,那么真正使得建筑物变得生动而充满灵性的,则是把自己的情感与人生都托付于其中的居住者。
德吉康萨5号大院,吉堆巷里的一座老式大院。次珠,曾经参与修建过许多藏式住宅的老工匠,如今就住在德吉康萨5号大院里。几年前,次珠已经不再干建房子的活了,因为上了年纪不适合干体力活,而且,现在的楼房建设已经不再需要他这样的传统工匠了。
“拉萨的楼房修得越来越高了,走在街上,看不到城市周边的风景了——高楼遮住了视线。”次珠说着,抬起头来看了看天空。
平凡大院的守护人
走进德吉康萨5号大院,是在八廓街里任何一个传统大院里都能看到的景象。
院子的角落里堆积着不知哪家因为装修而换下来的家具,鲜艳的色调被磕得斑斑驳驳,落下的尘埃,令它们沾上了一层灰蒙蒙的旧调子;被随意停靠在墙根的自行车上,也没见着一把锁具;大院中间的水龙头有规律地滴落着水滴,每两秒一次;一位大妈从自家的窗户里探出头来,在窗外的长杆子上挂好明显是刚从清水里捞起来的小衣服;衣服上的水珠滴滴答答地像一阵小雨,降落到了楼下的花架上,十来盆盛开着的鲜花轻轻地笑了起来……
次珠,就住在这个看起来平凡得不能更平凡的大院。
为了维护大院居民的平安和邻里关系的和谐,街道办事处为八廓街附近的各大院制定了管理制度,德吉康萨也不例外。在德吉康萨5号大院,每层楼有10家住户,从这10家住户里被推选出来帮忙看护大院的就是每层楼的 “户长”。次珠是1楼的户长,在德吉康萨5号大院当户长已经有10多年了。以前次珠当户长每月的工资有600元,两年前,因次珠是德吉康萨5号大院资格最老的一位户长,所以给他的工资涨到了900元。这900元便是次珠与妻子生活的经济支撑。加上子女们每个月提供的生活费,次珠家里的生活倒也不会窘迫。
次珠工作时,摆一把椅子在吉堆巷里,面朝大院门口坐着。他的主要职责,是留意陌生人进入大院,防止偷窃行为的发生。当然,这种事基本上不会发生。次珠和一同值班的户长晒着太阳聊着天;在隔壁的小摊上买来一袋子炸土豆,就着家里头泡好的清茶打打牙祭;偶尔有误闯进来的游客与次珠攀谈起来。待到太阳落山后,巷子里慢慢地凉爽开来,次珠才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自己家里。
德吉康萨的见证者
次珠是曲水县聂当村人,不过,他迁居拉萨吉堆巷(德吉康萨)已经有40余年了。复修德吉康萨5号大院以前,次珠一家在原来的德吉康萨宅邸度过了一段漫长的岁月。所以,1996年复修德吉康萨5号大院好后,次珠一家也分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安置房。因此,可以说次珠当之无愧是这座院落历史变迁过程的一位见证者。
生于1946年的次珠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时,曾在成都军区当过4年的兵。退役后,因为没能分配到相应的工作,次珠起初干起了贩卖酒的小生意。次珠自己并不擅长经商,虽然喝酒的人比比皆是,卖酒的营生却没能给他的生活带来多大的起色。
借着一个机会,次珠转行做了一名建筑工人,一干建筑事业干了长达10年的时间。在这十年里,次珠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还有了一点积蓄。后来,他自己制作了一辆独轮推车,开始搬运拉货。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又把独轮车改造成双轮推车,于是,这双轮车便是次珠一家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次珠从前几年起,已经不再干建房子的活了,一方面是上了年纪不适合干体力活,而且,现在的楼房建设已经不再需要他这样的传统工匠了。
谈起以往的生活,次珠有些留恋。拉萨传统的生活尽管在物质上是贫乏的,但让次珠他们这代人在精神觉得富足。人们吃糍粑、藏面、牦牛肉,喝酥油茶、甜茶,传统的食物让他们的体魄能够适应高原环境。而居住方面,老房子虽然没有现代住宅便利,但别有一番意趣。在老式大院里,藏族人喜欢的盆栽和花朵点缀着阳台,猫咪时不时地在走廊里出没,人们坐在院子里旧旧的沙发上,喝着甜茶,打发着慢悠悠的时光。
如今,很多老房子要拆掉,修建现代住宅楼。次珠习惯了老街老巷,对拉萨新建的高楼大厦有些反感。除了对城市风景线的破坏,现代住房并不比拉萨的那些老宅院里住着更舒服。他觉得现代的楼房的存在太短暂了,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就会被拆了重建。然而,很多老宅院还是要被拆掉,因为城市空间需要被高效地利用。如今的拉萨城里,老房子越来越少,像次珠这样传统的工匠也派不上用场了。
次珠与妻子在德吉康萨将4个子女抚养长大。如今,四个子女都不在拉萨,次珠的两个儿子在经商做生意,主要是做唐卡、藏饰工艺品、藏式家具等的生意。为了生意,次珠的两个儿子经常跑动藏区各个地方,没有一个固定的生意场所。次珠的大女儿嫁到了在西藏东部的昌都,二女儿上学、考公务员,现在和女婿一起在藏北那曲地区工作。
今年的藏历新年,子女们没能赶回拉萨看望父母。不过,他们早就已经为父母准备了过年必备的东西。平时也是,他们都会抽时间回来看望父母。四个子女都会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给父母提供一定的生活费。说到这些,次珠古铜色的脸上微微的呈现了安逸的笑容。
曾经在德吉康萨巷子里回荡的儿女的笑声,如今已被后来出生的孩子的欢笑取代。每天坐在巷子里守护大院的老人,看着孩子们在大院里进进出出的身影,就像回到了子女们还在身旁的年代。像德吉康萨5号大院这样的老院子总是格外令人动情,可能也是因为这里总是很容易就勾起人们的回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