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的车轮在黔东南这里似乎有意放慢了转动,这里没有林立的巨厦,这里只有连绵的大山和陡峭的山崖,还有参天的大树,清澈的水流,纯朴的民族。
这就是传说中的纯木质吊脚楼,也叫“吊楼子”。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朝向多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承载在传统建筑上的大量地缘特征和文化记忆,被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毫不留情抹去,,吊脚楼正在慢慢消失。
黔东南当地少数民族同胞有养画眉鸟的传统,一只歌声好听打架厉害的画眉鸟,价格比一头强壮的水牛还贵呢。
散落的村寨像一个个孤岛,深藏在大山深处。梯田上的寨子,都是木质吊脚楼建筑。
糯稻和鲤鱼,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吧。《我们的田野》那一集介绍到的。黔东南腹地苗族地区,这里的人自古以糯米为主食,在高山梯田里种植着近百种原始的糯稻,稻田里养鱼。糯稻颗粒饱满,鲤鱼肥美鲜嫩,是上佳的原生态食物。
▲苗族鸡锦舞
▲台江龙舟赛
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同胞,长期以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大自然奋力抗争,创造性地发展和保留了诸如锦鸡舞等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一地区,无论男女老少均能跳锦鸡舞。尤其是遇到起房建屋、喜庆节日时,当芦笙吹起,人们听到后相继围拢来,纷纷加入,围成圆圈起舞,欢乐无比,热闹非常。
▲正在捉虾捕鱼的人们
岜沙苗寨也被称为“最后的枪手部落”。岜沙苗族部落仅2000余人,分住在贵州省从江县城南6公里处月亮山麓茫然林海中的5个寨子里。走进岜沙,随处可见茂密的森林。他们以稻作为主,狩猎为伴。这里箐黑林密,鸟道蚕丛,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千百年来极少有外人进入。岜沙村不大,村寨建于山粱坳口及面向都柳江一侧的半坡上。村寨木楼古朴、简单;四周则为密林环绕,环境幽雅;村民全系苗族,衣着传统,发饰奇特。
▲西江苗寨的盛大节日
▲云雾中的吊脚楼
▲加榜梯田
居于梯田间的山村、小寨与梯田环境相辉映,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无不体现出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给人一种“人间仙镜,世外桃源”的感觉。
“侗族三宝”那便是:鼓楼、风雨桥以及侗族大歌。
小黄村是侗族大歌的发源地,是极富盛名的“侗歌窝”,素有“歌的故乡”、“歌的海洋”之称。小黄人爱唱歌是出了名的,小孩能说话就能唱歌。
岜沙苗寨是从江最具看点的地方,而如果不听小黄的侗族大歌,那么你就白来了黔东南一趟。当然,除此之外,丰登、宰荡、高增等侗寨,也有许多值得一看的地方。
▲河边的民族舞蹈
▲加榜梯田
▲哈戎节的喜庆
▲古城镇远
▲走过水上粮仓
▲侗族抬官人
▲侗寨鼓楼,侗族的精神象征
▲从江县架里苗寨,木质吊脚楼寨子
▲两个美女的银饰碰到一起了
▲悠闲古寨人家
▲吹奏芦笙
▲2010年苗年雷山全景
▲丹寨蜡染
▲丹寨麻鸟式服饰
▲丹寨雅灰苗族服饰
▲鼓藏节
▲榕江高排鼓藏节片段
▲出工
▲名城怀抱古檐中
▲大山苗人走亲戚
▲侗家长老们祭萨
▲晨雾绕苗寨
▲水上斗牛
▲走亲戚归来,渡船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