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四五层的板楼,高层的商业住宅,还是独栋的别墅,个性新潮的loft,如今人们的住宅是极尽智慧之能事。曾经热衷于收看一档国外的纪录片节目,其中介绍了N多让人惊掉下巴的奇怪房屋,主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将房屋从里到外都打造成自己的“理想王国”,非常有意思。而这“家有房屋千万间,睡觉仅需三尺宽”的栖身之所,也在三岩这里幻化成别具一格的造型。不得不佩服藏族人的建筑智慧,神秘的三岩民居,巧妙之又巧的建筑设计,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建筑空间毫不浪费,完全新潮的个性住宅,搭配周围绝美的自然风光,赶超多少所谓的高档宜居之所。
来源:《西藏游记》2016年11月刊
作者:文/海硕 图/吴轩
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
外观,撞上了“马丘比丘”古城?
闻名于世的建筑奇迹马丘比丘古城成为了人类历史上不可磨灭的痕迹,但是却不曾想过在遥远的藏地秘境之中,出现了古人建筑智慧的碰撞,是巧合,抑或是历史留给今人太多值得探究的东西。此时铺陈在面前的三岩民居和周围的群山相依,让人产生了极大的错觉——恍若置身在秘鲁的马丘比丘古城面前。
一路沿着群山高耸之中的山路蜿蜒而走,陡峭连绵的山脉从古至今为三岩的百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虽然地势险峻,却仍旧在群山之中孕育出天然的草坡,宁静的山谷乡村就从山坡之上铺陈展开。
草坡上的青稞田因为种植时间的早晚,呈现出不同的成长、成熟的阶段,变幻出浓淡深浅不同的色彩,虽为人工却宛若天成的色块与四周的泥土色的民居、浓绿的群山、草甸完美融合。静静站在高山之巅,铺展在眼前的三岩民居房顶平整,酷似碉楼的外观足见手工建筑房屋的功底。
没有任何外墙的粉饰,只保持着泥土的本真色彩,黄土的色调经过历史岁月的洗礼更显苍劲和淡然。从高处很难一观民居的完整全貌,连片耸立之时,当阳光照耀在那些剥蚀的墙面的时候,遥远秘鲁的马丘比丘古城的面貌似乎被历史如此巧合地呈现在藏地的幽静山谷之中,气势雄浑却尽显着沧桑之感。
内探,下宽上窄十几米高的手工房子
穿越行走在村中的羊肠小道,刚才还在山顶俯瞰着这些状如碉楼的建筑,此时站在民居的脚下才发现它们的高大和“霸气”,如果说成片的碉楼民居是整体上的视觉震撼和冲击力,独栋的民居则更让人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依山而建的房屋建筑高达12~13米左右,底部宽而向上逐渐收紧,在视觉上极具气势,如同耸立在视野中的尖塔插向天空。
民居的底部用就地取材的石块充当地基,逐层垒砌起来,在石块之上采用当地的泥土混合着石块进行搭建建造,抚摸着墙壁,能感受着手工建筑技艺的质朴,虽然历经风霜雕刻,墙面已经略显凹凸,但是依靠完全的纯手工竟然可以建造出这些独具特色的人类文明符号,不禁让人赞叹祖先流传下来的古老技艺颇具奇妙之功。
站在屋外,从房屋的底层往上看,垒砌起来的民居在高处设立了木质搭建的露台,也不知有何用途。但是可以粗略估计整体建筑大致分为四层,最上面的木屋屋顶带着几分休闲的意味,整个民居从外观来看,功能性和观赏性都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原本不知如何才能有机会进入到民居里面参观一番,抬眼一看,碉楼上的老爷爷正向我们招着手,盛情难却之下,老人说话间已经将我们从门口迎了进去。迈过木质的门栏走进其中,一脚踏上了绵软的稻草,明艳的阳光从屋外洒了进来,照亮了第一层的牲口棚。
牲口棚中陈设简单却有很强的实用功能,柴火堆放在一边,地上摆放着老爷爷正在劈的木柴和斧头,未见炊烟却似乎能闻到浓浓的烟火气,充溢的生活气息一下子呈现在眼前。
走进第二道木门,顺着梯子走上二层,一瞬间一排转经筒展现在视线中。在光线不太明亮的二层,转经筒一抹亮亮的金色此时显得分外耀眼。
轻轻旋转转经筒,在阳光的照耀下转经筒旋转起来的金色,让二层这处作为客厅的地方顿时明亮起来。客厅的陈设变得清晰可见,传统的木质藏式储物柜彩绘细腻,色彩虽略显陈旧,但是依旧难掩做工的精美,储物隔层间摆放着厨具、被褥等一应生活用品,老人将紧贴墙面的空间充分利用,而大片的空间就可以用来吃饭、会客,设计得非常巧妙合理。
巧设,“夹层”的墙洞和通向邻家的木梯
客厅一角的地面上让我们惊喜地发现了一个传统的灶台,就垒砌在二层的地板上,灶台四周摆放着茶碗,让人瞬间联想到老人与家人朋友围坐在灶台四周时的温馨生活场景。顺着木梯继续往三层攀爬,忽然,右边闪出一道光,明晃晃地直刺双眼,那光线是从墙上的一处小洞中穿透而来,瞬间夏季明艳的阳光便洒满楼道。
攀上木梯的尽头,更惊奇地发现没有到达三层,而竟然是到了二层和三层之间的一个小露台,这就是老爷爷口中所说的“夹层”,浸透阳光的小洞恰好就挖在二层和三层之间的墙壁之上,这种绝妙的设计既为室内提供了天然采光,又作为唯一的“窗户”,让外人很难一窥居室里的情况,防盗安全性能极好。
从“夹层”继续沿着向上的木梯来到三层,原木搭建的棚子储存着晾晒好的干燥草料,而木棚之外的宽敞平台暴露在阳光之中,成为了实用的晒草料的露台,而在木棚里面还设置着一个原木垒砌的“小房间”用来作为粮食储存室。
晾晒草料的平台一旁,一处上锁的木门吸引了注意力,老人热情打开了木门,这就是当地百姓家中至关重要的“经堂”,而经堂都设置在碉楼的三层中。走进其中,虽然空间不大,但是在老人和家人的布置下,佛像、唐卡和经书等等都被虔诚供奉。
在晾晒平台的旁边顺着木梯爬上民居的四层,才是老百姓晾晒青稞的地方,此时按照播种时间的早晚不同,老人已经将收割的部分青稞铺展在四层上,不论是站在三层还是四层都能远观四周的群山巍峨,紧邻着的邻居的碉楼之上,邻居也在房顶上忙碌着农活,一派丰收的喜悦场景展现在眼前,老人的老伴儿和邻居都盘坐在房顶上,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一边聊着天,惬意的山间生活,惬意的“碉楼”生活图缓缓展开。
此时重新回到三层的晾晒台才发现有一处不太明显的小楼梯直通向下,经过询问,才惊奇发现这看似不起眼的小木梯居然通向了“邻居家”,实在是太神奇了!原来老人与邻居两家人共同生活在一栋碉楼之中,更有三户、四户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山中宁静的夏日傍晚,两家人聚集在三层的晾晒场上,喝着茶聊着天,享受着人与人之间单纯美好的生活。外表看似普通的泥土建筑,何曾想过竟然这样别有洞天,留给今人的只有由衷的赞叹和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