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在春夏高温季节,山区仍然可能发生失温事故。图片来自:express.co.uk
进入五月,春夏登山高峰期已经来临,许多山友开始短衣短裤行山,雪线在此提醒山友:虽然寒冬已过,但失温风险并未远离,你依然不能放松警惕。
本文将近年来春夏季节失温山难案例一一梳理和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山友认清春夏季节发生失温的条件和特点,减少失温山难的再次发生。
春夏季节,警惕失温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国际劳动节,阿尔卑斯山区迎来“最致命的日子”:一场强风暴突然而至,14人因此遇难,其中大部分人死于失温。14个生命的陨落不仅令人惋惜,更向我们敲响警钟:春夏季节登山,失温仍是我们走向山野的一大威胁。
春夏登山容易忽略失温——寒冬已过,随着气温回升,登山季已然来临。许多山友对春夏季节的天气状况不以为意,携带的装备以轻薄为主。失温,成了山友在春夏季节容易忽视的风险。
春夏季登山,山区昼夜温差很大,天气也很容易发生变化。图片来自:Colorado
失温在任何季节都会发生——失温是你在任何季节登山都要预防的风险。因为“风力、潮湿、寒冷”是形成失温的外部条件,在任何季节,满足其中两项均可引发失温。因此春夏季节,你出发登山之前仍须做好预防失温的准备。
山区如果突降风雪,很可能发生失温。图片来自:CoolHikingGear
今年五一发生在阿尔卑斯山区的惨烈山难中,许多人正是因为“连续几周比平时还要暖和的天气”而放松了警惕。
“数十年来阿尔卑斯山上最致命的日子”
今年五一期间,阿尔卑斯山区传来噩耗:一场毫无预兆的强风暴席卷阿尔卑斯山区,目前已造成14名登山者和滑雪者遇难。一家瑞士媒体报导称这是1999年之后阿尔卑斯山脉发生的最大一场事故。
阿尔卑斯山区最高峰勃朗峰攀登途中。来自:outsideonline.com
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海拔4809米的勃朗峰及其周围的群山,在春季和夏季迎来登山旺季,吸引着无数户外爱好者。但是谁也没想到,看似平和的天气里会蕴藏一场强风暴。
这场风暴发生在连续几周比平时还要暖和的天气。浓雾和寒风袭来,温度迅速下降至零度以下,这让山上很多人措手不及。(来源:outsideonline,雪线之上译)
遇难的滑雪小队出发前合影。图片来自:Pistehors.com
最大的悲剧来自一个由欧洲各国的滑雪爱好者组成的团队,其中包括一名意大利向导。他们从勃朗峰脚下的霞慕尼小镇出发,沿着经典徒步路线Haute Route向目标马特洪峰脚下前行时,被这场强风暴围困在高山小屋Vignettes Hut附近,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滑雪者在Vignettes Hut。摄影:Ben Tibbetts
“许多人死于体温过低”——在温和的天气里,突然而至的风暴让气温迅速跌落。失温,成了这次事故的重要推手。
团队的向导马里奥.卡斯蒂格里奥尼(Mario Castiglioni)曾向外寻求救援,但他在暴风雪中迷了路,随后跌落悬崖死亡。团队的其他成员不得不挤在一起,在风中熬了一夜。一名来自意大利的幸存者托马西.皮乔利(Tommasi Piccioli)对当地媒体形容:“那一晚如同地狱一般冰冷。”第二天太阳出来风暴散去后,他们发现一名队员已经冻死在寒夜中……直升机将幸存者送到附近医院时,又有3名队员去世。截至周二,共有七名滑雪者死亡,大部分死于体温过低。(来源:outsideonline,雪线之上译)
阿尔卑斯山难遇难者。图片来自:corriere.it
不止这队滑雪爱好者伤亡惨重,这场风暴还造成了更大的伤亡。
在阿尔卑斯其他地区,还有两名法国滑雪爱好者遇难……一名俄罗斯登山者至今失踪,据推测是在瓦莱山地区一处与西部相连的区域遇难;两名瑞士徒步者被确认死亡;一名法国登山者在送往医院后死亡;另外还有两名法国滑雪者在勃朗峰山下的雪崩中罹难。(来源:outsideonline,雪线之上译)
这座僧侣峰(Monch)也埋葬了两名登山者。图片来自:express.co.uk
最终,这次风暴共造成14人死亡,酿成“1999年之后阿尔卑斯山脉发生的最大一场事故”。而来自滑雪团队幸存者的描述,更值得我们反思。
没有进行有效自救——遭遇失温威胁,救援的第一步就是安全转移至避风处。继续暴露在强风暴之中,在风寒效应的作用下,患者身体的热量会很快被冷风带走,进而加剧失温。遗憾的是,团队成员始终暴露在强风中。
幸存者托马西.皮乔利(Tommasi Piccioli)提到,因为预计离木屋不远,而他又是唯一一个手中GPS设备能够工作的人,他们没有在强风大作的时候停止行进。直到他们到达一个位于风口的鞍部,由于山路无法辨识,他们才停止行进。这使得他们暴露于强风之中。他承认自己的判断失误,他们本应寻找遮蔽物或是挖雪洞躲避,或者裹起急救保温毯。(来源:公众号自由之舞icerock《这场让十四人遇难的大风暴,应该如何避免?》)
阿尔卑斯山上的滑雪者。图片来自:DTVnews
无法预测的风暴、没有进行有效自救,让即便是登山服务、救援体系十分成熟的阿尔卑斯地区,春季失温悲剧依然没有避免。而在国内,去年同一时期,鳌太线路上那些逝去的生命更是给我们留下沉重的警示。
2017年五一,鳌太重大山难
2017年五一期间,全国多支户外团队穿越鳌太,然而一场暴风雪,造成一队来自云南的8人队伍中3人失温死亡的悲剧。
云南队伍的合照。供图:萧峰
天气突变——根据微信公号“奇记”作者湘君发布的《特别调查|鳌太生死结》介绍,这支队伍并没有对鳌太风险掉以轻心,在出发前对鳌太的地图轨迹、攻略信息,以及要带的保暖装备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筹备。
行走在鳌太山脊上。供图:萧峰
4月底,这支8人队伍错开高峰期,比大部分队伍提前出发,踏上鳌太之旅。一路好天气,在五月一日当天,他们和中途遇到的3位山西山友和1位上海山友,一起驻扎在了西塬营地。在这里,他们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变天:
抵达西塬,前方就是全程最艰险的九重石海。一路好天气,却在这时开始变了脸。整夜大风,后半夜下起小雨。(来源:湘君《特别调查|鳌太生死结》)
在西塬营地尚有好天气,但过了这之后立刻变天。供图:萧峰
忽视风险——天气突变,并没有引起警觉。他们认为这是鳌太常见气候,在5月2日继续前行,12人向艰险的九重石海挺近,但没想到,接下来天气更为恶劣。
鳌太天气多变,眼看着风雨变小,以为这是常见气候的他们,决定跟上山西队伍一起前行。令人生畏的九重石海,层层叠叠,一路绵延向上,本就挑战极限。眼看快到山顶,风忽然就大到站都站不稳了,有几个人绑很好的包罩竟被吹飞,走后面的甚至一度只能匍匐……
狂风裹挟着冰雹、雨水,劈里啪啦砸了下来,大雾弥漫间,他们第一次见识到鳌太天气的可怖。然而此时,临近山顶,已难再退下山了。(来源:湘君《特别调查|鳌太生死结》)
在九重石海上,天气突然恶劣。供图:萧峰
短暂的警惕——他们并不是没有警惕,在随后队伍中的老木第一个出现了身体不适的反应,开始轻度失温,他们迅速扎营。
(老木出现不适反应后)海海、小张、平安等7人迅速临时扎营,避免可能的失温。走在前头的萧峰等5人,在走过东塬时,反复考虑的小高也终于提议:“还是别走了”。再往前,又是风大的山梁,而大家下半身鞋裤都湿了,继续走,容易失温。(来源:湘君《特别调查|鳌太生死结》)
轻度失温状况下,患者会出现嘴唇青紫、呼吸急促、反应缓慢等现象,此时团队做出了迅速扎营的正确决定,可以让患者与恶劣环境隔离开。然而,这只是短时间的警惕。
暴风雪后的鳌太营地。图片来自:sohu.com
致命的决定——随着大雪在天亮后转小,第二天,在“走还是留”的问题上,他们做出了一个致命的决定:
先是决定兵分两路,一部分人先走。但最终,谁也不想落单,也无法判断第二天天气好坏,在那天9点半,12人决定一起上路。(来源:湘君《特别调查|鳌太生死结》)
悲剧发生——5月3日下午,他们来到跑马梁。跑马梁上无遮无蔽,他们就这样暴露在了这场暴风雪的中心。
下午2点,雷公庙最后一次清点人数后,12人继续往前的开阔大梁上,他们就赶上了地狱般的暴风雪。不仅是风大雾大,落在身上的雨夹雪,迅速被大风吹成冰棱。从帽子、背包直到裤子鞋子,都覆满冰挂,不仅加剧寒冷,更要命的是增加负重,大大透支体力。(来源:湘君《特别调查|鳌太生死结》)
暴风雪后留下的冰棱。供图:萧峰
这时,云南团队出现第一例失踪——老木不见踪影了。然而此时,众人已陷入自顾不暇的境地:
茫茫大雾,能见度不到3米,只剩2部手机可以导航。一群自身难保的人回去找,不可能。单独陪海海去找,只怕会一起“有去无回”。浑身冰雪在大风中,停留太久又会失温。(来源:湘君《特别调查|鳌太生死结》)
随后,空山、平安接连失踪。直到闻讯上山的大爷海工作人员出现,其中7人被带下山。
经过搜救,最终证实,老木、空山、平安三人遇难。5月7日,三人遗体被全部找到。
在发现空山和老木整整5天后,第三位失联女驴友平安的遗体,5月9日下午16点,在距离另两人各1公里左右的中间位置被发现。一样位于背风的石坳间,尚未支起的帐篷覆盖,半个身子在睡袋里。
“当时应该是想扎营自救,但已经失温,在大风中没能短时间支起帐篷。”5月10日护送遗体下山的孙杰,终于和山下苦等的平安丈夫完成最后交接。(来源:湘君《特别调查|鳌太生死结》)
搜救途中。供图:萧峰
同阿尔卑斯山难一样,鳌太这场悲剧缘起于一场不可预测的暴风雪。而团队的失误决策,同样导致3人失温死亡的状况发生。而在这次鳌太事件中安全下山的义乌队,他们的做法值得关注:
此时,10公里外的药王庙处,来自义乌的14人驴友团队决定原地休整。前夜,团队中的驴友“王者”与“xxx”的帐篷分别被大风吹垮、大雪压垮。具有专业登山背景的领队之一“闪电”因此判断,恶劣天气可能继续,前行太冒险。“闪电”等领队说服团队休整的底气,来自他们事先对线路的多方研究:“如果天气持续不见好转,只能下撤。”——实际上,鳌太线路有多处下山机会,只要掌握当地地势和路线,一天的时间便能安全下山。(来源:华商网《绝命穿越:生死秦岭198小时——五一鳌太事件调查》)
暴风雪过后的大爷海。供图:萧峰
无法预测的天气、难度极大的穿越,让鳌太失温山难频发。鳌太失温风险并不是只在五月发生,2013年6月,1名山友同样因失温死于鳌太穿越。
2013年6月,张先生独自行进,在鳌太失温死亡
这场失温山难发生在2013年夏季,除了风雪原因,人为因素也占据较大比重。
与队友分歧,单独行动——遇难者张先生与队友并不熟识,产生分歧后单独行动,这一举动极大提升了这次活动的风险。
6月9日,张先生跟网络上认识的其它2人一同相约穿越鳌山,由于参加活动前三人都未见过面,彼此不熟悉,所以在活动中,因为扎营原因产生分歧,遇难者被其余两人遗弃,自己单独行进。(来源:中国登山协会 《2013中国大陆山难报告书登山统计和对策》)
夏季鳌太穿越的山友。图片来自:huanqiumil.com
身体不适,遭遇风雪——单独行动的张先生身体出现不适,这对于本就凶险的鳌太之旅无异于火上浇油。
随后,张先生肠胃不适,身体虚脱,被很多驴友发现,当时因为海拔3500米左右,风大有雪,环境恶劣,好多人都无能为力,只能给予物资支持。(来源:中国登山协会 《2013中国大陆山难报告书登山统计和对策》)
最终,该山友在风雪天气中失温,但因无人救援,而倒在了鳌太线路上。
活动4天后,有驴友找到家属通知被困人员情况,家人便找人救援并报警,随后有民间救援队得到消息,但看了照片后情况不乐观,随后放弃救援,被困者失温而死亡。最后找当地村民,花了3万多,把尸体运下山。(来源:中国登山协会 《2013中国大陆山难报告书登山统计和对策》)
救援队员在鳌太搜救被困山友。图片来自:陕西曙光救援队
频发的失温山难,让鳌太声名远扬。其实,春夏季失温山难不仅发生在鳌太这样的偏远山区,较为容易接近的山西五台山,也有失温山难发生。
2014年五一,山友独自一人突遇暴风雪,死于五台山
这场事故中的山友是独自一人出行,并赶上五台山暴风雪,再加上自身有心脏病,由此导致悲剧发生。
5月1日下午,在五台山八公德水坊下发现一个遇难者,当时正赶上暴风雪,等其他驴友赶到时,遇难者已经在暴风雪中躺了0?鲂∈保?挥辛撕粑?奶??谒?目诖黁g发现速效救心丸。
这名驴友是独自一人登山,没有同伴,出现问题没有及时被人发现。(来源:中国登山协会 《2014登山户外运动事故报告》)
2014年五一,五台山的暴风雪。图片来自:8264山友“亮子LAWRANCE”
五六月份之后,全国盛夏来临,许多山友会进一步放松对失温的警惕。但是,在7月份,失温山难亦会发生。
2010年7月,山友孤身一人前往大理苍山后遇难
这起失温山难发生在云南的大理苍山。遇难山友小任看似轻松的登山游玩,却酿成了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
独自一人进山——原本小任是计划和同学一起游玩苍山,但同学身体不适,小任便独自一人前行。从携带装备来看,小任对于登山的风险完全没有警惕。
2010年7月11日,小任和同学小骆一同抵达大理。7月13日,由于小骆身体不适,小任孤身一人,一个背包一把伞,一瓶水,少量食品,从天龙八部影视城出发,前往苍山览胜,时间是早上8时30分。(来源:磨房 彭新远《苍山的遗憾——7 “13大理苍山山难回顾与反思》)
大理苍山。图片来自:ChinaDiscovery
迷路、受伤——下午14时,在大黑顶三岔路口中和寺上山路中段,小任遇到一位索道施工人员,并与他进行了简单交谈,随后便迷了路。更为揪心的是,他出现了骨折。
根据短信记录和实测推算,小任在13日下午和工友分手后的大致行程如下:小任到达洗马潭的时间大概是下午16时左右,再经过约40分钟,在到达玉局峰垭口后,顺着通向马龙峰的一条小路行进,不久却发现小路消失,由于已没有时间登顶,他只能下山。照理他应选择按照原路返回,到洗马潭营地吃点东西后再下山,而小任却选择了旁边向下的小路。
在下山路上,由于路线并不十分明显,在下降约一两百米后,小任误将小路附近雨水冲刷出来的干沟当作土路,进入了马龙峰和玉局峰之间的龙溪上游的陡崖深菁。晚19时49分,他发短信告诉小骆,在下降途中不慎左小腿骨折。(来源:磨房 彭新远《苍山的遗憾——7 “13大理苍山山难回顾与反思》)
大理苍山洗马潭。图片来自:China&Asia Cultural
夜幕降临,被困苍山的小林备受缺衣少粮、低温、受伤的折磨。而为数不多的有利条件是,这里有手机信号,溪谷中有水源,这为他的求生提供了一线生机,但随即又出现波折。
定位失败——天亮后,救援人员根据小任的定位和描述展开救援,然而原本有望成功的救援却一波三折。
7月14日早晨,移动公司定位失败以后,搜救行动变得茫然无序起来,警方和小骆通过和小任短信联系得到的定位信息非常混乱,对于所在溪谷的位置,对索道的描述,对海拔高度的判断,包括下山所用的时间,事后证明都是错误的……更为糟糕的是,由于频繁地短信联系及之前的手机定位,小任的手机电池电力告罄,给后续的搜救蒙上了阴影。(来源:磨房 彭新远《苍山的遗憾——7 “13大理苍山山难回顾与反思》)
随后,在7月15日早7时07分,小任发出“孤松,直升机”的求救短信之后,与外界彻底断绝了联系。这让救援难度大大增加。
救援人员在大理苍山。图片来自:sohu.com
失温、饥饿导致死亡——2010年7月25日,历时13天的大理苍山搜救上海青年小任的行动终于结束,搜救人员在海拔3500米的竹林中,发现了小任的遗体。
10时28分,在距背包50米的竹林里发现小任的遗体,初步判断是由于失温和饥饿导致。至此,搜救行动终于有了结果,尽管这是一个大家都不愿意接受的结果。(来源:磨房 彭新远《苍山的遗憾——7 “13大理苍山山难回顾与反思》)
孤身一人,轻视风险,在遭遇迷路和受伤后,终致失温死亡,2010年夏天苍山的这场失温山难值得我们警醒,但不幸的是,两年后的6月,同样的悲剧又在这里上演。
2012年6月,大理苍山一名失踪游客死亡
2012年6月,年仅28岁的山友蒋某因迷路被困大理苍山,最终被确认因失温和饥饿死亡。
2012年6月24日,广西李某报警称自己和朋友蒋某某日前攀登苍山,下山途中蒋某某体力透支被困苍山,请求救助。25日至28日,搜救队多次冒雨上山搜救,并将搜救面扩大至苍山东坡、西坡……29日16时左右,搜救人员在苍山上发现该失踪人员,已经确认死亡。(来源:新华网:云南苍山一名失踪游客确认死亡)
阿尔卑斯、鳌太、五台山、苍山……春夏季节里,一次又一次发生的失温山难,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醒和思索。
春夏季,失温山难有何特点?
从这些山难中,我们不难发现春夏失温山难的一些特点。认清这一特点,对于避免山难的发生意义重大。
容易忽视温差——春夏季节,温暖炎热的天气会让我们对失温掉以轻心,但山区温度比城区温度低,如果准备不足,容易引发危险。如2010年的苍山山难,小任短衣短裤就进入苍山,却忽视了苍山地区复杂的天气状况。
春夏季,海拔3000/4000的山峰失温多发——这六起案例分别发生于阿尔卑斯、鳌太、五台山、苍山这些海拔3000/4000米级的山峰腹地。这些地区虽不在雪线以上,但容易形成小气候,在春夏季节也会遭遇暴风雪、下雨等天气,山友在出发前要做好预防失温的准备。
大五台山。摄影:大三
失温伴随着迷路、受伤等状况——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失温往往不是单一发生的,往往与迷路、受伤等意外状况相连。如2013年6月,在鳌太失温遇难的山友张先生出现肠胃不适;2014年五一在五台山遇难的山友,遭遇失温的同时还发生了心脏病;2010年7月,在大理苍山遇难的山友小任遭遇了骨折。
恶劣天气,再加上失温,极易迷路受伤。图为阿尔卑斯山上的登山者遭遇了暴风雪。图片来自:pinterest
迷路、受伤等状况会让山友继续暴露在恶劣环境中,难以通过下撤或者扎营进行安全转移,尽快脱离恶劣环境。如果山友是独自出行,则更容易陷入险境。所以山友在登山时,在预防失温的同时,更要预防这些并发状况。
春夏季节行山,如何预防失温?
在本文开头,我们说过失温的外部条件是风力、潮湿和寒冷,具备其二,就可以形成失温。在预防失温时,我们也可参考这项指标:
春夏季节行山最好备带防风衣物,注意防风避风;带上备用衣物,以备打湿时更换;春夏仍需注意保暖,可以携带保温毯以备不时之需。
春夏行山,多雨天气也是失温的诱发因素之一,带上雨衣可以提供有效预防。摄影:小丹
失温后,如何救援?
即便是救援体系成熟的阿尔卑斯山区,依然无法避免失温山难的发生。所以失温后,即刻展开救援,可以有效帮助失温者脱离险境。
第一步:安全转移——当队友出现失温症状后,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将患者转移至避风处,躲在岩石等遮挡物后方。必要时搭建帐篷进行救援。
第二步:冷面隔离——在转移患者之时,救助人要迅速使用睡垫将患者与地面隔绝,防止患者的核心体温继续流失。
第三步:干燥处理——脱下患者被浸湿的衣物,用织物擦干患者身体,换上干燥衣物,用睡袋或厚衣物将患者全身包裹。
第四步:核心区域加温——用热水袋、发热贴,对患者脖子、腋窝、腹股沟等核心区进行加温。
第五步:能量注入——为患者喂食一些流质状常温的高热量食物,如浓糖水、热巧克力等,让失温患者获得产热需要的能量。
来源:雪线之上
什么?身体越好越容易发生高原反应?
登山进阶之路,你升到了第几级?
经常登山,你会发生什么变化?
户外行山,你需要一款怎样的头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