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共通的交流方式,一个是音乐,一个是表情。健康的肤色绽放纯粹的笑容,自然而然无声寂静。大昭寺门前的白墙下,头顶的日光里,转经的人群中,这座城市的笑容和这座城市的阳光一样,灿烂夺目。
一座包容的城市,适合修心修性
在大昭寺门前的白墙下,头顶的日光里,转经的人群中,收到了西藏给我的第一个礼物:微笑。没有矫揉造作,没有生涩隔阂,健康的肤色绽放纯粹的笑容,自然而然无声寂静,这座城市的笑容和这座城市的阳光一样,灿烂夺目。
世界上有两种共通的交流方式,一个是音乐,一个是表情。跨越“语言”的围墙,实现最基础但也不简单的交流,为什么不简单?因为音乐和表情其实都是复杂的,可以解读出的信息,非常多样。就表情而言,通过表情不仅可以把自己某时某刻的心理状态传达给其他人,也可以反映自己长久以来的精神状态,便就是“相由心生”的说法。
在每个人都告诉自己要乐观地生活,每天都微笑时,也会有一些毒“鸡汤”的出现,比如“爱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但我真的不知道运气一直不好的人怎么还笑得出来”,仿佛一盆冷水从头浇下来,无法反驳。但仔细一想,全靠运气活着的人本身就挺悲哀。所谓爱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不是说每天面部肌肉拉扯出一个“笑”就可以活得很好,而是种心态,不同的心态在面临同样一件事时,会看到不同的东西,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一辈子无论做了什么经历了什么,都是在为一件事服务:修心,修性。
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喜欢西藏的人,年龄层偏大。许多年轻人,对于西藏,更多的是好奇、幻想。还有一个说法:去西藏的人,无非是“三失人员”,多半是:失业、失恋、失意。人在不同的年龄,心理需求会不一样,那为什么年龄越大会越喜欢西藏?为什么所谓“三失”的人都爱去西藏?答案其实没有“去了西藏心灵就可以得到洗涤”那么夸张,只是因为这是座包容性非常强的城。拉萨城的包容是由在这座城里的人,长久的生活状态所定。这座城市里的大多数人都在“修心,修性”,如果安静地在拉萨待一段时间,融进当地人的生活,便可明白这座城市的胸怀了。
一座温暖的城市,让人被美好同化
拉萨因为地理位置,成为“阳光之城”,“拉萨”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圣地”、“佛域”,如同名字一样,圣地神圣而包容,所以才有那么多心灵受挫的人来这里,如同摔跤的孩子扎进母亲的怀抱,这种温暖渗透在与陌生的人们相处的一点一滴中。
这的确是个竞争残酷的世界,但也不乏善意,阳光与暗影同在。甜茶馆里,邻座的藏族老人看你的茶杯空了就给你倒茶,笑呵呵地用手势告诉你“喝吧”;大昭寺里,遇上朝拜的大日子,拥挤的朝圣队伍里,快被队伍挤出去了时,一对年迈的藏族夫妻把年纪轻轻的你拉到他们身前护着;在寺里捐功德,脱下一边的背包带,取零钱,由于穿多了,老是很难再次背上另外一条带子,然后,一双手帮你提起了背包带,回头一看,一个藏族老爷爷在庙里昏黄的灯光下,笑得比灯色还要柔和。
而这些琐碎的善意,会一点一点融化冰冻的心。被世界温柔以待,也温柔以待这个世界,这就是一种同化。人若还能轻易地被生命中出现的一些小温暖而感动,那也就会更加容易知足,容易获得快乐。
一座健康的城市,体会活着的真实
在拉萨待久了,会养成一种习惯:对着陌生人笑一笑。因为这个动作在拉萨,就好比睡觉要闭眼睛一样理所当然,稀松平常。或许是因为与多半的人都语言不通,只能通过微笑来传达友好之意,但又或许是因为别人大多都带着笑意,你也会跟着带上笑容。说来也是奇怪,繁华璀璨的大都市,物质条件看似丰备,却满是焦虑的人群;而在拉萨,却真的有抑郁症患者来了之后,不治自愈。
很神奇是吗,抑郁症,自愈,其实也不神奇,因为这座城的“身心”都很健康。这里的人,都有强烈的信仰,因为对自己的信仰对自己的追求坚信不疑,所以他们每天怀着善念生活,心善则面善,面善者就好像每天都带着笑容一样,始终能给人以温和可亲的印象。人一旦对自己追求的东西产生怀疑,脚步也就不再坚定,会活得纠结矛盾。所以,从某个层面上来看,坚定的信仰铸就了他们心灵的美好,活得简单纯粹而积极健康。
黝黑的肤色,阳光打磨的皮肤纹理,岁月翻折的皱纹,这些都不可怕,一张如花似玉的怨妇脸才是真的可怕。朱颜辞镜花辞树,最是人间留不住,容颜乃至生命都终会消逝,精神却可永存,人固有一死,可活法却很多样。一个自愈的抑郁症患者说,她不懂为何最近几年大家都开始往西藏跑,但她只知道自己离不开的原因,在这高原,她能轻松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也许,这座不纯粹理想化,也不纯粹现实化的城市,才能让人感觉到“活着”的真实。
大昭寺门前的白墙下,头顶的日光里,转经的人群中,我回赠给这座城市一个大大的阳光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