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年。60年来,西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就,尤其是在西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在西藏民主改革60年之际,央视新闻中心与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布达拉宫管理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制作了独家系列报道《守护布达拉宫千年珍宝》,从古建筑保护、古籍保护与修缮、可移动文物调查等多个角度,以特别的视角,首次全方位展现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的文化珍宝和最新保护手段。
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丰富,是重要的文史宝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今年开始,国家将投入3亿元专项资金,开展布达拉宫最大规模的古籍文献保护与利用工作,以摸清家底,建立数据库。
依靠最新的三维视图和实地探查,布达拉宫的工作人员已探明了1200多个地垄,即或如此,仍然有不少地垄在探索中。而整个地垄,就是布达拉宫的基础。因此,当建筑群出现裂缝,3D扫描科技监测也能记录下来。
为了监测布达拉宫结构变化的情况,多个殿堂和梁柱装上了结构监测仪,由此为布达拉宫参观人数提供重要依据。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和西藏高度重视布达拉宫的保护,近年来,包括数字壁画、3D扫描、结构检测、合理分流游客等科学方式,使得古建筑群的保护更上层楼。
2018年国家投资3100万元,正式启动金顶专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布达拉宫金顶进行修缮,整个用时一年半,共用去黄金75公斤,水银320公斤。为了防止鸟类在金顶斗拱做巢,影响彩绘的保护,布达拉宫还尝试在金顶群斗拱附近专门搭建起防鸟的铁丝网。
10.7米深的地垄里,空气有点闷,但是维修科检查人员十分认真,不时地用木棍敲击着墙壁和木柱,看看是否有空鼓、裂缝,缝隙大小是不是比上一次增大。蛛丝马迹都不放过。地垄承担着布达拉宫的整个重量,地垄的安全也关系着整个古建筑群的安全。未来,在三维扫描等更多科技手段的帮助下,地垄之谜,将会逐步揭开,地垄的保护也将更加科学。
存放于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的这份布达拉宫建筑设计图,是用天然矿物颜料,绘制在细腻厚实的画布上。从左向右,徐徐展开,左下角,寥寥几笔,勾勒出红山的图样。图纸向右继续展开,只见44个醒目的红色小方块,它们代表着44根殿堂木柱,中间还有藏文书写的“措钦司西平措”,意思是西有寂圆满大殿,这就是布达拉宫最大的宫殿西大殿了,面积725平方米。此外,石木结构的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都有相应的名字。工作人员在布达拉宫古籍普查时,找到了当时红宫修建时的记载。320多年过去了,古代藏族建筑设计师们的智慧,依然令人赞叹,并且为布达拉宫古建筑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无论是建筑构造上的上窄下宽、高低错落,还是用色上的巧妙精细;红、白、黄、绿、蓝、黑等颜色,将布达拉宫装扮成一座色彩之城,取法自然、古韵悠悠。
来源:玩转西藏